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共和国的足迹——1964年:初绘现代化蓝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资料照片)。

    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为周恩来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热烈鼓掌。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四化”,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先后提出“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行了不懈探索。最初,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紧密联系的。早在中共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胜利以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党对国家建设的战略性目标逐渐清晰起来。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构想。1957年后,交通运输业被归入工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又把科学文化纳入现代化范畴,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尽快地把我国建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认为,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国防现代化”。至此,“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被完整提出来。周恩来将“科学文化现代化”修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明确提出“四化”的历史性任务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思考,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从此,实现“四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即使在后来发生挫折的艰难岁月里,这个伟大目标仍是凝聚和团结亿万人民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强大精神源泉。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了“四化”目标和两步走设想。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提出“三步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中国人的现代化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