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香港大嶼山。赤鱲角機場與蒼茫群山之間,一座宏偉工程完成了它的里程碑任務——隨着觀景山隧道完成所有挖掘工程,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全線貫通。
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世界在建最長跨海大橋,總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2017年底完工後,不僅會成為粵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典範,更將作為香港與祖國內地攜手發展的象徵而被銘記。
站在回歸祖國20年的時間之橋上,回顧來路、眺望前程,香港未來的定位也逐漸清晰。發揮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在祖國支持下加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中,並共同創造新的輝煌,既是歷史賦予一代人的責任與使命,也必將成為一代人的光榮與驕傲。
守望滄桑之變
「從100多年前的小漁村到今天,香港的發展無法與國家分開。」香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説,「在每一個階段,香港都在國家發展的大前提下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過去是這樣,未來也是一樣。」
事實的確如此。回歸20年來,香港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從區域金融中心和轉口貿易港,變成物流管理中心,又逐漸發展成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切與國家的支持和幫助密不可分。
從確保供港物資、水電安全無虞,到實施內地居民赴香港「個人游」增加經濟活力;從力挺香港特區政府戰勝「國際金融大鱷」,到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從開放離岸人民幣業務、推動國企到港上市,到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央20年如一日對香港的支持與關懷,是其得以保持繁榮的重要源泉。
「香港回歸20年來,我們一直秉承保證供應、價格穩定的宗旨,遇到水災風災也會千方百計去維持香港肉食市場的穩定。」香港五豐行員工黃健偉説。
這家隸屬於大型駐港中資企業華潤集團的公司,主要負責香港副食品供應,被市民形象地譽為香港的「菜籃子」。20年間,中央政府和內地省份風雨無阻,為香港運送「數量足、質量優、價格平」的食品。據統計,香港市場95%的活豬、100%的活牛、33%的活雞、100%的河鮮産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麵粉由內地供應。
不僅是食品,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電量佔全港電力總消耗的四分之一;東江水每年對港供水量佔全港用水總需求量七至八成。難忘的還有2003年香港遭遇「非典」疫情經濟陷入低谷時,中央果斷出手相助,無償向香港提供大批抗疫藥品和器材,之後實施的赴港「個人游」政策更為市場注入「源頭活水」。
如今,57歲的溫若愚已能熟練使用普通話和內地顧客溝通。在太子珠寶鐘錶公司工作20多年的他,回憶香港受「非典」疫情影響的情景時坦言:「那是我入行以來最差的一年,無論哪的客人都不敢來香港,我們的銷售額跌幅超過一半。」
這種頹勢並沒有持續很久,「赴港『個人游』政策的實施對我們幫助很大。」溫若愚説,「個人游」實施沒多久,商場裏的內地客人就多了不少,購買力的提高也帶動了營業額的成倍增長。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與提升,同樣與國家對香港的重視分不開。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個中心地位,並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功能。
為國家助力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寫下最新注腳的是,繼「滬港通」「深港通」開通之後,廣為期待的「債券通」日前也已獲批,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
更重要的在於,這是一個典型的「雙贏」結果——對香港而言,互聯互通將進一步增強其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對國家而言,內地投資者有序地到海外投資,也將有助內地資本項目逐步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內地持續穩定發展,為香港提供了後盾,繁榮穩定的香港也為內地發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恰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張榮順所言,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持和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既是香港的目標,也是祖國的需要。
從「橋頭堡」到「超級聯繫人」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在香港有着「鐘錶大王」美譽的李秀恒是最早一批響應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到內地投資設廠的香港企業家。對當時工廠內遷的情景,他至今仍印象深刻。
李秀恒清楚地記得,其位於深圳坪山的工廠1984年開始動工建設,當時工廠建在耕地上,沒有大路可以直達工地,所有設備都要放在手推車上,經過田基地,一部部地運進去。
在國家改革開放初期,正是這些率先大膽到內地投資建廠的港商,為當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注入了「第一桶金」。廣大香港同胞通過投資、貿易和多種形式的合作,在國家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産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創造財富、增加就業,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回歸祖國20年來,儘管香港在國家經濟總量中的佔比逐漸下降,但它對國家的價值和意義始終重要,其特殊作用也隨時代變化而不斷産生新的內涵,截至2016年底的一組數據是最好證明:
——香港仍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內地累計批准港資項目近40萬個,實際使用港資9147.9億美元,港資佔內地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52.1%;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境外融資平台,內地在港上市公司累計集資53431億港元,香港累計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逾7000億元;
——香港是內地對外投資的首要目的地,內地對外直接投資1701.2億美元,其中對香港直接投資862億美元,佔比50.7%;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和存款證結餘為6251億元,2016年經香港的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累計45422億元,人民幣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平均每日成交額8636億元。
……
新的歷史時期,香港也將為祖國提供新的幫助。正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所言,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定位,就是做好「超級聯繫人」,在「一國兩制」安排下,發揮好「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
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在金融、投資、專業服務、貿易、物流、文化、創意、創新和科技等方面,香港都可以發揮其獨特作用。而且,「超級聯繫人」設想還配合了國家「走出去」的戰略,作為內地企業的理想平台和夥伴,香港在上述方面人才濟濟,經驗豐富,能夠協助內地企業穩步「走出去」。
「在國家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香港的功能和作用在不斷改變。我們自己也應該主動去調整,使得香港能不斷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梁振英説。
國需港長,拼船遠航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從改革開放初期內地走向世界的「橋頭堡」,到近年來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香港始終把握住自我優勢與國家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在回歸祖國20年的歷史節點上,香港仍應聚焦「國需港長」,發揮區位和服務等方面優勢,積極參與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祖國一起實現跨越與進步。
香港商人已開始行動。「只要能把握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香港的經濟就可以再上一個台階。」李秀恒説。
去年4月,包括中華廠商聯合會在內的香港多個主要工商組織外訪頻頻,目的地不約而同選擇在了吉爾吉斯斯坦、伊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香港的企業家已把企業發展至「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
「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雙創」大潮……香港作為連通內地、溝通中外的重要節點,以及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受歡迎的仲裁地之一,在這些國家發展戰略中,所擁有的諸多優勢,都將具備足夠的施展空間和用武之地。
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備區位、先發、服務業專業化和人文獨特優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具體而言,香港可打造成為「一帶一路」的綜合服務平台、投融資平台、文化交流平台、産業跨境轉移和基礎設施建設橋梁、國際人才的孵化器和輸出地以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多功能航運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等。這將使香港更緊密、深入地與國家發展連接起來,取得自身的更大進步。
「過去受惠於國家改革開放,香港能成為金融、航運、貿易和物流中心,未來『一帶一路』也將為香港的專業服務提供更大機遇。」林鄭月娥説,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能夠為「一帶一路」項目進行資金融通,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香港也可以提供風險管理和評估服務,這是香港的優勢,也是香港可以做出的貢獻。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更為香港與廣東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有了這個機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專業服務中心地位可以得到強化,進而支持珠三角高新製造業發展,反過來又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動力。以往港企主要集中在粵東、粵北發展,高鐵和大橋等大型跨境基建的聯通,將為港商拓展更大的商務和生活空間,兩地的合作也將達到新的水平。
「香港和內地青年還可以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態勢,一起到『一帶一路』國家去尋找商機,達到雙贏。」作為考取清華大學博士後的首位香港學生,香港青年聯合會主席吳傑莊在內地開拓了創業之路,在內地技術團隊的幫助下,他的人臉識別産品不僅在深圳羅湖和皇崗等口岸獲得應用,更於2006年成功在美國上市。
近年來,被內地的「雙創」大潮吸引,不少香港青年創業者開始到北京、深圳等地尋找創業機會。香港青年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約半數受訪創業者計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創業,當中三分之二以內地為目標。
吳傑莊認為,如果説2000年是香港青年北上創業的「1.0時代」,現在已升級到了「3.0時代」——在政策紅利、資金和渠道平台的支持下,北上創業進入黃金時代。事實上,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和南沙自貿區,都有很多創業的香港青年,他們中的一部分和內地青年正一起合作,共同奮鬥。
青年的選擇代表了整個時代。「有內地的市場和香港的接口,香港正面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吳傑莊相信,香港青年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香港和內地優勢互補,將對祖國作出前所未有的貢獻。」他説。(記者 牛琪 李凱 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