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粵港澳大灣區新起點上開展新合作——訪廣州市市長溫國輝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7-06-27

  “改革開放後,廣州和香港嘗到了合作發展、互利共贏的‘頭啖湯’。站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新起點上,廣州將推動兩地合作深化發展。”香港回歸20周年前夕,廣州市市長溫國輝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介紹穗港合作成果和兩地攜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情況。

  廣州與香港素來“一家親”,如同“走親戚”一樣,始終保持着交流交往。隨着“一國兩制”方針的不斷貫徹,泛珠三角框架協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深入落實,兩地合作迎來新機遇,交流交往更趨頻繁。2016年廣州辦理赴港簽注250多萬件,比1997年增長約33倍。

  溫國輝説,香港作為廣州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外資來源地和最重要貿易夥伴之一的地位更加牢固。

  來自商務部門的數據顯示,20年間香港在廣州直接投資企業約1.2萬家,合同外資額累計超過62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接近420億美元;同期廣州企業累計在香港投資企業548家,中方協議投資額97億多美元。2016年,廣州與香港進出口總額達996.8億元。

  廣州南沙自貿區在科創方面與香港的合作不斷取得實質性突破。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累計承擔科研項目432個;粵港澳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和“粵港姊妹學校”成立,吸引了香港及內地年輕創業群體在南沙集聚創新創業;粵港共建的南沙資訊科技園總規劃面積43萬平方米,孵化出包括晶科電子在內的30多家企業。

  穗港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先行先試中實現突破。據統計,廣州現有香港服務企業共466家,佔香港在粵服務企業的42%;2016年,廣州對香港服務貿易總額為104.3億美元,超過全市服務貿易總額四分之一。在南沙自貿片區,香港企業在港就可辦理投資註冊,港澳金融機構能夠開展跨境人民幣投融資業務;香港居民在廣州首設民辦養老機構。

  香港一直擔當中國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廣州積極推動與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近年來,廣州赴港澳開展了一系列商貿推介和産業項目推進會,鼓勵和支持穗港澳企業攜手合作。

  為加強兩地合作,廣州較早在體制機制上開展探索。CEPA簽署初期,廣州率先與香港建立“落實CEPA市場准入協調小組”,着力解決港商通過CEPA進入內地市場時所面對的困難;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框架下,兩地正式成立穗港合作專責小組,密切穗港政府交流,實現穗港政府間溝通機制化、常態化;同時,廣州有關部門和香港五大商會及貿發局等機構搭建穗港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及機構的合作平台。

  今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內國家還將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新布局。

  “廣州處在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結構頂端和中部,是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廣州和香港將更緊密合作,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溫國輝説。

  粵港澳大灣區定位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在跨境基礎設施項目和産業園區,空港、海港樞紐功能,科技創新走廊,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方面,廣州和香港可以優化配置要素資源,實現大灣區各城市功能互補、支撐城市群協同聯動發展。

  隨着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開通,灣區城市群實現“一小時”經濟圈目標。去年,廣州白雲機場吞吐量近6000萬人次,香港國際機場則以國際化和優質服務著稱,穗港及珠三角城市群的航運中心地位將進一步加強。

  縱觀紐約、東京、舊金山世界三大灣區,科技創新是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溫國輝説,廣州要適應構建“廣深港”為主軸的灣區國際科技創新帶要求,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發展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經濟,打造聯繫全球前沿科技成果的策源地和産業化基地,成為國內新技術、新知識的輸入輸出樞紐,建成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

  大灣區與自貿區一脈相承,定位高水平開放的新門戶。廣州將構建與港澳營商環境驅動、國際投資貿易相銜接的制度框架和體制機制,形成粵港澳在産業、社會、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全方位合作。

  廣州是千年商都,也是中國歷史上從未間斷的開埠城市,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和起點之一。

  溫國輝説,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應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利用各類國際交流合作平台,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設施暢通、貿易聯通、金融互通、信息和文化溝通,促進經貿深度合作,推動灣區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網絡。(記者 葉前 王攀)

[責任編輯: 李雪姣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418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