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之後,過去很多移民海外的人紛紛回巢,其實香港沒有如一批『唱衰』的人説的那樣,香港的法治比很多地方是做得好的。」香港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時表示,香港的法治在做生意的人看來,是提供了一個公平的營商環境。他在香港做生意,對香港很有信心。
儘管香港回歸前有部分擔憂聲音,回歸後也曾經歷亞洲金融風暴、SARS、金融海嘯等考驗,但20年來,香港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仍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四大船舶註冊地、第五大集裝箱吞吐港,機場貨運量多年高居全球首位。
與此同時,香港也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美國傳統基金會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香港自1995年起連續23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評分穩居第一。
「不少人擔心香港回歸後會失去活力,包括經濟、政治、對外交往等,但香港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它依然可以保持生機。」香港美國商會會長Tara Joseph説。
作為一個已成熟的經濟體,香港在回歸後的經濟保持了可觀增長。1997年至2016年,香港本地生産總值由1.37萬億(港元,下同)增長至2.49萬億港元﹔香港外匯儲備由928億美元增長至3862億美元,增長了3.16倍。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回歸以來,香港經濟取得非常好的發展。香港2016年的人均GDP超過44000美元,該水平高過日本及歐洲的一些發達經濟體。
美國經濟學人智庫近日發表的文章也指出,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發展并未減緩,2016年的人均生産總值比1997年高出6成。文章更預料香港未來2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為1.8%,考慮到香港不利的人口結構趨勢和已處高水平的經濟發展狀況,該增速已屬可觀。
在過去20年間,香港曾遭遇兩大一小的股災,每次面對危機,都因自身金融體系穩固及中央政府的力挺得以化險為夷。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表示,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金融海嘯後,香港金融體系的根基越來越深厚,有紮實的根基,就有條件去發展。
1997年,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僅3.2萬億元,恒生指數接近17000點,目前總市值已經增加至28萬億元,增長約7.6倍,每日成交金額由155億元,增加到目前的800億元,暴增逾5倍。
香港金融業在回歸後蓬勃發展,印證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香港已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心,香港銀行體系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一度超過萬億元。
隨着內地和香港的金融業務來往增加,也促進了中資銀行在港業務發展。
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香港中國企業協會會長岳毅表示,中資銀行在香港不斷發展壯大,在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促進內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興證國際證券副行政總裁郭基智1996年入行,任職於港資金融機構,并於5年前加入中資的興證國際。他認為,資金雄厚、項目可投放資源多、內地客源豐富、公司戰略發展的目光長遠等,都是中資金融機構吸引香港人才的優勢。
面對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充滿信心,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都為香港這個「超級聯繫人」帶來新的機遇。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表示,香港是一個很小的經濟體,對外開放是香港的傳統優勢。過去二十多年,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基本上都在香港周邊,在內地的改革開放和「一國兩制」方針下,香港有很好的發展機遇。(記者 文青 陳小願 陳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