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是這樣走上香港回歸慶典舞台的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7-06-29

  6月15日,在美國紐約,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首任主席、美中文化協會主席楊雪蘭接受新華社專訪。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在1997年7月1日舉行的香港回歸慶典演出中,中國古代編鐘的驚艷亮相至今仍為許多人津津樂道。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樂器是如何走上這一重大歷史舞台的。

  美國華人精英組織百人會首任主席、美中文化協會主席楊雪蘭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首次透露了這段歷史佳話。

  把編鐘搬上香港回歸慶典舞台的主意,最早是出生在巴黎的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提出的。楊雪蘭回憶,1995年下半年的一天,馬友友告訴她,英國的一個交響樂團想邀請他參加香港回歸慶典的演出。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性時刻,你應該參加演出,但應該參加中方的演出,”楊雪蘭直截了當地建議馬友友,“而且,你應該演奏一些一般音樂會聽不到的作品,要有一些特別的作品。”

  馬友友完全同意她的看法,並説如有可能參加香港回歸慶典的話,他希望有作曲家專門創作一個特別的作品,要有古編鐘、交響樂團、大提琴獨奏和童聲合唱等。

  有“古典音樂大使”之稱的馬友友在那段時間和楊雪蘭一直在談論代表着中華文化的曾侯乙編鐘,他對編鐘特別感興趣。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套編鐘,鑄造精美,氣勢磅礡,音樂性能出色,被譽為稀世珍寶。

  “這個主意太好了。這個特別的場合,使用這件特別的樂器,將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楊雪蘭拍手稱快。

  但怎麼將它變成現實呢?馬友友沒有主意,他相信出身外交世家、“神通廣大”的楊雪蘭可以玉成此事。

  “我就這樣很偶然地參與了香港回歸慶典演出的安排。”楊雪蘭二話沒説,直接買機票飛到香港,去見了她的老朋友——後來出任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的董建華。

  董建華把楊雪蘭介紹給了負責香港回歸慶典演出的范徐麗泰和另外一人。楊雪蘭給他們看了編鐘的照片,兩人均認為是個好主意,要求楊雪蘭拿個具體的方案。

  楊雪蘭於是撥通了馬友友的電話,向他介紹了作曲家譚盾,因為楊雪蘭聽朋友説,譚盾在嘗試用複製的編鐘演奏其作品。

  195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的譚盾,當時在國際音樂界就有“當今國際樂壇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美譽。令楊雪蘭感動至今的是,譚盾接到她電話時講了這樣一句話:“我將放下手頭所有的事情,全力為之譜曲。”

  就這樣,在楊雪蘭的牽線搭橋下,兩個天才音樂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聚到一起。很快,受香港各界慶委會委託,譚盾的“回歸志慶作品”——交響曲1997《天地人》新鮮出爐。

  這部新作分天、地、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展示中國人的傳統,包括代表農曆新年的《舞龍》,及寓意吉祥的《鳳》以及以民間歌謠形式演繹的《喜悅》,由大提琴、編鐘及兒童合唱團共同展示;第二樂章表達大自然的和諧,其中包括三首副樂章《火》《水》《金》,由編鐘、大提琴和管弦樂團以協奏曲的形式完成;整部作品以歌曲《天地人和》作結,代表天地萬物在永恒的和諧中合而為一。

  楊雪蘭回憶説,作曲完成後,實際運作面臨幾大挑戰。根據相關古跡文物法律法規,曾侯乙編鐘不能離開湖北省博物館,於是他們找到曾侯乙編鐘的1984年複製品。這件複製品不僅外觀酷似原件,音樂性能也完全達到要求,包括鈕鐘、甬鐘等共65件,另加鐘架及挂鐘附件等共200余件,“單單把這套編鐘安裝好,就需要一天半的時間”。

  “當時英國方面出於安全考慮,要求所有設備、樂器都要提前三周進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慶典舉辦地),編鐘鎖在會場,怎麼排練呢?”楊雪蘭於是在國內相關方面的配合下,又另外運了一套編鐘複製品到香港。

  楊雪蘭説,另一個挑戰是,答應錄製出版此交響曲的音樂公司希望使用編鐘原件錄音。經過一番溝通協調,譚盾等特別被安排到武漢,取下保護編鐘的玻璃罩,完成了歷史性的錄音。

  編鐘就是這樣走上香港回歸的盛大慶典。(記者 楊士龍 張志歡)

[責任編輯: 章廉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43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