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兩院院士:大灣區院士聯盟使香港向國際創科中心更近一步

來源: 中國新聞社          發布時間: 2018-08-17

  多位在港兩院院士8月16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大灣區院士聯盟有利於促進大灣區內科學家溝通、交流與合作,也使香港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更邁近一步。

  內地與香港科研合作今年接連迎來佳訊,自5月國家財政部和科技部向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放中央財政科技計劃,使科研資金可以“過河”在港使用之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公布,中央同意按香港建議在港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

  被譽為“亞洲電動車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陳清泉相信,大灣區院士聯盟可以發揮院士集體作用,讓院士憑藉自身的知識和廣泛的人際網絡,為政府提供戰略諮詢、政策諮詢,並為兩地研究項目的可能合作進一步搭建平台。

  “以前香港的院士發揮不了這種作用,現在提供了這樣的平台和機制。”陳清泉説,此舉令香港向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又邁近了一步,香港在大灣區內獨特的作用與優勢就是國際化的理念、經驗和聯繫,區內各城市應規劃對應機制,思考如何結合自身特點來與香港的優勢加強互補和對接。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港大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勇形容,大灣區院士聯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香港的基礎研究及學術文獻貢獻多,但科研成果産業化是香港弱項,以醫學領域來説,科研成果能夠真正幫到病人、助益社會的“一點都不多”,如果能夠與廣東省以及全國的院士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定能幫助香港科學家吸取經驗。他認為大灣區內可以每年舉辦一次學術會議,之後還可以進而舉辦共同的工作坊,嘗試雙方各有優勢與互補的項目,類似的交流合作短期內可以分專業領域進行以便容易開頭,長期則可以嘗試跨領域開展。

  袁國勇認為,香港在朝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目標努力時,必須增加合作,包括國際合作與大灣區合作,後者相對有距離和交通優勢,比如香港科學家可以一小時內去到廣州與鐘南山院士交流,而面對面交流與網絡視頻交流的效果顯然不同。對於中國科學院下轄的廣州生物醫藥及健康研究院落戶香港科學園,袁國勇表示歡迎,相信這既能有利合作也能形成良性競爭。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表示,以往港深院士也會在深圳有聚會,不過比較隨意。大灣區院士聯盟在促進兩地院士加強溝通交流的同時,也可以為兩地政府在制訂科學、技術決策時提供專家意見。他並希望推動成立大灣區內跨領域、跨學科的産學研高等研究院,以彌補尖端基礎研究與産業之間的空缺。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榮休化學講座教授及研究教授、港科院創院院士黃乃正希望,大灣區院士聯盟能夠吸納所有在港院士,也希望聯盟成員可以合力幫助提升珠三角的高等教育水平及科技水平,具體方式包括院士到區內大學任教、指導研究生,以及香港的大學到灣區城市設立分校等。(記者 曾平)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34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