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寧壽宮花園院落,腳手架林立,板磚遍地。東南角石山之上的擷芳亭裏,林海渟、鄺嘉欣在指導老師楊紅帶領下,窩在亭中間狹小的工作台上,開始了繁重的彩畫修復工作。
「先把這裏的塵土清理了,拿着這小毛刷輕輕地來。」在楊老師手把手教導下,林海渟的操作一絲不茍、規範嚴謹。天氣酷熱、蟬鳴陣陣,絲毫沒有影響她專注投入。
(圖為林海渟。圖片均由新華社記者劉歡攝)
就讀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的林海渟,大學時期第一份實習工作就來到了故宮。她與其他來自粵港澳三地的47名青年學子,7月中旬走進擁有近600年歷史、居住過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紫禁城,開展為期一個半月的實習。
「相比書本知識,實地操作更能加深我對古建築彩畫保護理念及方法的認知。」現在墨爾本大學文物修復專業就讀的澳門實習生鄺嘉欣説,故宮是國家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處處閃耀着中華文化的光芒。「在這裏實習,氛圍無與倫比。」
根據個人意願和部門需求,故宮博物院將48名青年學子安排在宮廷部、書畫部、展覽部、古建部等不同崗位,並配有專門的帶教老師,實習內容包括文物修護、展覽策劃、藏品管理、志願者管理、教育活動策劃、古建測繪、宣傳推廣等。
在古建部實習的林海渟、鄺嘉欣,主要工作是古建測繪及虛擬修復。楊紅告訴記者,同學們對工作非常投入,主動性、專注度很高。「大家去現場了解文物保護的理念和方法,包括勘察、測繪、了解彩畫設計思路和修復方法等,全程感受內地文化保護情況。」
「在故宮實習,我印象最深的是實地考古。」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專業學生周愷儀每天一早起來,從東華門入宮後就直奔南薰殿開始工作。「天氣很炎熱,工地環境也比較複雜,我們在老師帶領下認真工作,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去尋找最真實的歷史。」
剛從香港大學會計及財務專業畢業的李楚穎在宣傳教育部實習,主要負責資料采編。她是一個狂熱的「故宮迷」,大三時到北京大學交流半年期間,每個月都會來故宮參觀一次。
(圖為李楚穎)
「每次看到這些精美的建築和文物,我都會倍感自豪,收穫不一樣的感動,對國家的歸屬感也是越來越強。」李楚穎説,實習讓她從「故宮游客」變成「故宮人」,見識了故宮沒有對外開放的一面,更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同樣在宣傳教育部實習的澳門大學歷史專業大三學生何家豪説,故宮近幾年提高開放面積比例,展品的保護措施和展示方式也有很大改進。故宮「能見度」提高,離不開獨特的宣傳推廣和教育模式,很多地方值得澳門學習。
(圖為何家豪)
「比如故宮暑假知識課堂之『火中涅槃景泰藍』,寓教於樂,將講座和動手體驗融為一體,生動有趣。」何家豪説,他在課堂上現場指導中學生,幫助他們了解景泰藍的「前世今生」,使用景泰藍核心工藝——「掐絲」與「點藍」製作一副精美的景泰藍工藝畫。
「故宮北面高、南面低,有明暗兩套排水系統,這些知識很有趣但公眾並不了解。」他説,自己正在研究故宮的排水系統,準備就此做一個教育課程。
一個半月的實習期匆匆而過,隨着對故宮的深入了解,香港實習生們對正在興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更加期待。「希望到時候自己可以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出一份力,讓更多香港市民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周愷儀説。
她還想告訴實習計劃的「後來人」,不要囿於自身專業、錮於既有想法,要珍惜在故宮實習的寶貴機會,多接觸、學習新東西,讓自己眼界開闊起來。(記者 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