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的風采
維港的風采
行財部 李振華
維港海濱。(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傍晚時分,我經常在維多利亞港海濱漫步。遠遠望去,夕陽的余輝燒紅了晚霞,周邊的青山和浮雲漸漸被夜幕染成銀灰色,萬家燈火如璀璨群星般一一登場,飛機和海鳥不時從空中飄過……光影舞動下的維港猶如群山環抱、霓虹縈繞的夜明珠,散發着華貴絢麗的氣息。
近些的時候,風兒便會迫不及待地前來迎接了。濕濕的、涼涼的,夾帶着淡淡海鮮味兒的風,柔柔地拂面而來,靈巧地為人梳理秀髮、整理衣角,仿佛將去參加一場黃昏盛筵,讓人充滿期待。
維港海濱每晚都會吸引很多人前來休閒娛樂。有的慢跑散步,散去工作疲憊;有的佇立遠觀,盡享嫻靜時光;有的靜靜垂釣,守候海的饋贈;有的歌舞表演,徜徉藝術海洋;還有不少新人、電影人、游人拿起攝像機和照相機,細細記錄這美麗浪漫的海港之夜。
走在海邊,翠綠欲滴的花草相結成景、暗送馨香;古樸典雅的長廊綿延起伏,編織着便利的行人徑;造型各異的風亭守候在路旁,有的渾圓如傘,有的飛展似燕;厚厚的鐵板扎成憑欄和燈柱,橘紅色的光柔柔的灑在花間、路邊、海面上;每隔不遠就會看到伸進海中的碼頭;來往穿梭的船舶劃過一道道雪白的線條,翻涌的浪花不時拍打在岸邊,似情投意合的老友,開懷暢談着悠悠歲月。正是眼前這片海港,見證和承載了香港的百年巨變。
遙想1840年,英國人駕着堅船利炮趕走了漁船,帶來了貨輪,強佔了這片美麗的土地。失去一切的人們只能頂着炎炎烈日,在碼頭上為中轉船隻裝卸一箱箱貨物,勉強維持生計。後來,出發的船重了,進來的船輕了,香港人緊緊抓住世界産業轉移的機遇,建成了包含造船、紡織、電子、鐘錶等一大批製造企業,實現了産業多元化和技術革新,第一次産業轉型,維港見證了「亞洲四小龍」。緊接着,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很多工廠北上到內地發展,維港見證了香港的第二次産業轉型;工廠走了,客船多了,帶着全球各地的資金,源源不斷涌進香港,從中環延伸,街道邊一片「銀行多過米鋪」的繁榮景象,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開啟了維港新的輝煌。
伴隨經濟蓬勃發展的,是不斷改寫的維港海岸線。為破解土地問題這一瓶頸,人們用開山填海的魄力將維港原水域40%的面積變成陸地。從港澳碼頭到銅鑼灣,從海濱道到德輔道,以前的海灣已成為聚積天量財富的重要經濟發展區域。同時,土地使用效率也在不斷提高,從鱗次櫛比的建築布局、縱橫交錯的道路設計到扎根山間海區的大廈樓宇、蜿蜒空中地下的走廊商鋪,香港人宛如一顆顆頑強的種子,在狹小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蔚然成林,書寫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奮鬥史。
1997年7月1日,對於全世界的中國人,這是一個「一日雪盡百年恥」的激動時刻,漂泊海外150多年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回歸後的香港,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發展動力。面對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襲擊,人們眾志成城、守望相助,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動用外匯儲備入市,成功擊退國際金融炒家,不斷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保持長期繁榮穩定。21年來,香港年均增長率超過3%,在世界發達經濟體中名列前茅;連續多年被評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多次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蟬聯首位。維港啊,東方之珠的風采,浪漫依然。
如今的維港已成為香港最閃耀的名片,地處繁華中心、兩岸風光秀麗。高聳入雲的樓宇層層疊疊,各具特色的logo閃耀其間;五彩繽紛的燈光以天為幕,以海為台,在音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彰顯着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的氣象。
停泊靠岸的船兒輕輕撫觸着碼頭,如同耳鬢廝磨的愛人,彼此訴説着「攜手百年、相約萬里」的香港之戀。
維港這部驚世之作崛起於南海之濱,依託面積僅有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開拓了世界級的資源、産業和市場。她生動承載和詮釋了香港人刻苦耐勞、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把握機遇、奮發有為的創業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放眼全球,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祝福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征程中,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維多利亞港灣的光芒和風采,將會更加璀璨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