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文匯報:借鑒大橋制度創新經驗 深化拓展灣區協同發展

來源: 文匯報          發布時間: 2018-10-29

  港珠澳大橋10月28日迎來開通後的首個周日。截至28日晚8時,經大橋出入境共有67000人次、約2000車次,人流車流逐漸提升,大橋效益正逐步顯現。港珠澳大橋在創下橋梁建設多個世界第一的同時,亦探索了“一國兩制”下粵港澳合作共建共管大型跨海交通工程的“大橋經驗”,如珠澳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三地車輛“一站式”通關模式等創新,對大橋發揮良好效益有很大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成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創新是重大挑戰,大橋的三級治理架構、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對粵港澳大灣區多領域協同發展極具啟示性,三地未來可借鑒相關經驗大膽推進制度創新,深化拓展灣區協同發展。

  港珠澳大橋是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是“一國兩制”下三地解決法規差異、技術標準對接、建設程序規範等合作問題的“創新橋”。作為我國第一座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跨越粵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海洋基建工程,大橋獨創的建設和管理模式,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協同發展的試驗田。

  一方面是建設合作機制創新。粵港澳三地政府2010年簽署協議,承諾共同對港珠澳大橋大型跨境項目的各項事務進行處理,確立了“港珠澳大橋專責小組--三地聯合工作委員會--項目法人(大橋管理局)”三級治理架構、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創新;在協議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非訴訟的爭議解決機制。即在大橋建設過程中産生的爭議或分歧,均應通過協商解決;標準“就高不就低”。即大橋建設的每項要求均採用三地當中最高的標準。正是環保上的就最高標準,最終港珠澳大橋實現了環境“零污染”。

  另一方面是運營合作機制方面。珠澳“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兩地一檢”通關創新。即“背靠背聯合檢查”一次查驗通關,珠澳旅檢樓出境層,只用查一次證件直接過澳門,旅客衞生檢疫由出境方負責公共衞生篩查,入境方負責進一步排查處置,並建立雙方全面的工作信息交換和通報制度,將傳統模式的出入境雙方各自分別進行的衞生檢疫查驗工作,變為雙方合作共同實施。三地客貨車通關作業模式則創新為“一站式”快速通關,做到車輛在每道卡口的海關驗放時間平均在10秒內、從入場到離場一般不超過3分鐘。

  港珠澳大橋這些“大橋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9市兩特區解決合作發展中的問題極具借鑒價值。以車輛收費為例,港珠澳大橋自動收費做到了內地粵通卡和香港快易通的自動收費,人工收費做到了用信用卡靠近設備,系統即可感應扣除卡裏的相應港幣、終端收到相應的人民幣,此“銀聯移動支付應用平台”若可擴展至大灣區各類消費場景,無疑將為解決三地融合中關鍵的支付環節打下堅實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如何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生産要素能在灣區自由流動為最大挑戰;三地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三地合作的制度創新尤為關鍵。事實上,目前灣區合作遇到的通關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貿易便利化、科創合作等難題,均需要制度創新來解決,而借鑒推廣“大橋經驗”,相信是灣區制度創新的重要途徑。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981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