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讓中國走上國富民強之路——專訪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吳換炎

來源: 紫荊          發布時間: 2018-12-05

改革開放初期,吳換炎將他的塑料五金工廠從香港搬到深圳。圖為吳換炎(右一)在他正在建設的深圳廠房邊。

  40年前,“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還歸現在的寶安管。”“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深圳現在可能還叫寶安。”談及改革開放40年裏,對內地變化的印象深刻之處,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吳換炎坦言,是改革開放讓深圳這個曾經遍地泥濘的小漁村,發展成如今超乎想象的國際知名的創新城市。吳換炎是第一批從香港到內地投資興業的企業家之一,在紫荊雜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採訪中,他回憶起當年“憑着感覺”和一個篤定的“敢”字,第一批回到內地開廠的經過;他更深刻地感慨道,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人終於手裏有了錢,開始從解決溫飽轉向更高的人生追求,開始體會到“國富民強”的實際益處。

  “我的企業隨着改革開放回到內地,這個決定做的太對了”

  記者: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港商對到內地投資持觀望態度,您則很早就決定回內地建廠興業了。請問您當時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吳換炎:1979年,我從福建來到香港,開啟了我的創業之路。起初,我的塑膠五金工廠設在香港荃灣。但由於香港土地有限,我的企業可拓展空間也有限,於是我開始尋求新的投資地點。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獲批。1984年,我無意中在報紙上看到深圳寶安沙井招商引資的消息,説可以在那裏投資設廠,我們就按照報紙提供的聯繫方式去沙井實地考察。當時的沙井可以説是一片荒蕪,大量的土地待開發,正好解決了我企業發展的局限,就這樣把工廠搬到了寶安沙井。

  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誰都不知道具體該做什麼、怎麼做,政府也是邊做邊改、邊出台政策。那時,香港人對內地也不太了解,擔心政策將來會變,許多商人都持觀望態度。我是來自內地的,比較了解內地,所以雖然當時還沒有先例,但我就敢,我憑着感覺就把工廠搬到深圳了,也成了第一批從香港到內地投資發展的商人。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企業隨着改革開放回到內地,這個決定做的太對了。如果當時工廠不搬到內地,根本就開不下去。那時,香港的各種費用都遠遠超過內地——廠房貴、管理費用高,工人工資也高,樣樣都貴。深圳的工人一個月工資幾百塊,而香港一個工人每月要幾千塊;內地不論自己蓋廠房也好,租廠房也好,各種費用都便宜;而且深圳的工廠大部分屬於做來料加工,過海關是不需要交稅的。所以和在香港建廠相比,工廠開在內地就只差了一個運費。但就算加上運費,內地成本怎樣都比香港便宜。做工廠,就只有在內地才能做大、做強。

  “如果不是改革開放,深圳現在可能還叫寶安”

  記者:從改革開放之初到如今,您的企業一直主要在深圳。您對這40年裏深圳所發生的變化,有什麼印象深刻之處?

  吳換炎:我可以説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見證者。當年,我的工廠剛從香港搬到寶安沙井的時候,沙井的一條街道上只能看到十幾個人。那個年代內地很窮,工廠附近連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不像現在到處都有餐廳、飯店。那時我們就只能找到一個村長,每到吃飯時間,大家就騎着自行車到他家裏吃飯。那個時候交通都靠自行車,我們和工廠管理人員聯繫要用對講機。我的工廠剛搬過來時只有一二百人,後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深圳的工廠也越來越多,而當時內地其他省市仍工廠較少,各地勞動力就紛紛來到深圳,我的工廠員工最多時達4千多人。

  改革開放之前,深圳還是一個小漁村。直到1979年深圳市獲批成立之前,深圳還是寶安的一個鎮,寶安是一個縣,深圳是歸寶安管的。我在1984年剛到深圳的時候,很多如今很繁華現代的地方都還是一片荒涼,路上都是泥巴,一路走過去,皮鞋全被泥巴粘上。那時,改革開放在深圳還算是處在醞釀階段,主要還是規劃和設計,真正的、明顯的變化還沒開始發生。當時深圳還只有一個海關,就在寶安。現在深圳其他的海關都是後來慢慢才開放的。碼頭也一樣,那時只有蛇口一個碼頭,現在的其他碼頭也是後來慢慢才有的。那個時候寶安生産的貨物報了關就拉到香港來,再從葵涌出口到國外。當時交通也沒有現在那麼便利,從深圳到香港要開三四個小時的車。現在交通很發達了,從香港去深圳,坐高鐵19分鐘就到了,比開車都快,我開車都還要開一個多小時。

  深圳在改革開放中真正開始變化大約是在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樓房大廈、橋梁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較大規模地快速發展,開始展現出成為如今國際大都市的雛形。改革開放這40年,深圳從原來道路泥濘的小漁村,發展成現在國際知名的經濟特區,高科技企業雲集,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很可能不會有現在的深圳,現在的深圳可能還叫做寶安。我從1984年起就扎根於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可以説是有幸見證了深圳經濟發展的每一步,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如果不與內地融洽相處,香港經濟也會受很大影響”

  記者:改革開放40年來,從整體而言,您對國家發生的變化有怎樣的體會?

  吳換炎:歷經40年改革開放,中國現在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力增強、民生改善。以前中國人到國外去,常受歧視。現在,我去過的馬來西亞、英國、法國等等國家,很多商店裏的營業員都是講普通話的。他們要請講普通話的人才有很多生意做。這就證明我們中國人消費能力強了,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和老百姓帶來了這樣明顯的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國家一富,我們“民”就“強”,“國富民強”。

  如果香港不與內地融洽相處的話,香港經濟也會受很大影響。我每天從皇崗口岸坐車回香港,都能看到很多人在關口排隊從深圳過來。假設這些人裏,每人到香港消費1萬塊,一天多少人來香港?一天消費多少錢?這是多麼大的數字。內地人的消費構成了香港經濟很重要的部分。

  講良心話,改革開放也好,國家政策也好,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我們向全面小康社會越走越近。四五十歲的女士天天能開心地在廣場跳舞,老年人的身體也好了,每天都去運動,這些原來都是見不到的。現在每個地方都要建公園、建休閒娛樂場所,建康復院、養老院,而在上世紀50、60年代,人們連飯都吃不飽,哪還會有錢有需求去建這些院?以前人們是要解決溫飽,把肚子填飽就行,現在老百姓有錢了,不僅要填飽肚子,還要注意身體、調理身體,讓壽命長一些。以前的人只有五六十歲的壽命,現在都是七八十歲。這就證明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路不斷在強大,也越來越注重民生,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明顯地越來越好。

  福建鄉親堅決擁護“一國兩制”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記者:您祖籍是福建,福建同鄉在香港居民中佔很大比重,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也是極為重要的社團之一。作為新一屆主席,您對肩上這份責任如何理解?

  吳換炎:福建在香港有120多萬人,是內地各省在香港人數第二多的省份,僅次於廣東。10月7號,我們社團聯會舉辦換屆典禮時,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先生和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出席典禮,福建省委書記於偉國先生也特別率領福建省慶賀團出席。所以我們在香港的福建同鄉是很受重視的一個群體,也一直以來都是愛國愛港、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重要力量。

  我見證了國家從40年前的貧窮到現在的國富民強,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香港企業家創造很多機會、造就了一大批成功香港企業家,也給我們香港人創造了很多就業,給香港經濟帶來邁步發展的機遇。所以我發自內心地,並與社團福建鄉親們一起,堅決擁護“一國兩制”、基本法及“港人治港”,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為促進祖國國泰民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力量。

  我是全國政協委員,也是香港福建社團聯會的主席,我有這個榮譽也有這個擔當把這件事做好,維護國家發展的成果。(記者 周馬麗)

因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尤其對福建社群貢獻良多,2013年,吳換炎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圖為時任香港特首梁振英為吳換炎授勳。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0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