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市:活色生香滋味長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8-12-10

  香港中環,高聳入雲、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富麗堂皇、人頭攢動的購物廣場,腳步匆匆、光鮮亮麗的白領,無不給人一種國際大都市的感覺。然而,拐過一個街角,會不期然與遍佈小攤小販的街市撞個滿懷。時尚與素樸,現代與傳統,高大上與平民風情,毫不違和地共生於同一片天空下。

  也許正是這種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的景象,構成了“東方之珠”獨特的魅力。在香港的美麗畫卷中,街市是不可或缺的一頁。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立法會研究公眾街市事宜小組委員會主席柯創盛説,街市的主要優勢在於地點就近,市民購物方便。一般來説,出門十分鐘之內,各種生活用品都能夠方便地買到。

  香港共有各類街市200多個,大多位於市中心或鄰近民居的地方。曾有調查報告分析,如果街市距離住所超過800米,居民就會拒絕去購物。

  《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曾經明確規定,每55至65戶家庭必須設有一個公眾街市檔位,或每萬人應配備40至45個檔位。後來由於人口變化及城市變遷,部分公眾街市失去傳統顧客群,於是,規劃署刪除了以人口為參考基礎的公眾街市規劃準則。即便如此,香港街市的密集程度在亞洲地區也是首屈一指的。

  與銅鑼灣著名商業地標時代廣場一橋之隔的鵝頸橋街市,蔬菜店、肉店、水果店、花店、茶餐廳、糖水店、麵包店、參茸海味店應有盡有。一條長不過20米的小街上,活躍着16家商戶。每天早晨天剛亮,送貨的大車便轟隆隆開過來,各家商戶紛紛開啟卷簾門,整理好攤位,把新鮮的水果蔬菜碼放整齊,準備迎接第一批採買果菜的客人。

  公眾街市裏的熟食中心隱藏着許多香港特色美食,這裏是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的“深夜食堂”。夜半時分,鵝頸橋熟食中心裏仍然人聲鼎沸,香味撲鼻,從家常菜到海鮮大餐不一而足,讓人垂涎。

  特區政府規劃署文件申明,零售業發展主要由市場主導,政府應作最少的規劃干擾。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的文件也強調,公眾街市應按商業原則運作,由市場力量主導。

  與此同時,為保證街市售賣貨品的安全衞生,多個部門加強市場監管。立法會議員辦事處政策研究員鄭飛説,一種蔬菜或水果從進口到市民餐桌,至少需要經過三關檢查:第一次是海關的檢驗檢疫,合格後運往西環或者油麻地的批發市場;第二關是蔬菜統營處負責批發市場內的檢查,合格後才能運往街市或酒樓;第三關是食環署每周到街市的攤位上抽查一次,檢驗有沒有農藥殘留。如發現有農藥殘留,追根溯源,整批菜全部銷毀。嚴格的檢驗保證了全香港街市各類食品的安全。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香港人依然願意到街市去採買,享受購物的樂趣。與檔口經營了幾十年的商戶聊幾句家常,買一把菜,人情味便有了。前不久,香港尖沙咀海防道臨時街市拆除重建,許多光顧40年的顧客依依不捨,專程趕來與檔口夥計合照留念。

  街市給人們帶來便利,也給經營者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女店主吳瑞玲靠經營蔬菜雜貨店為生,經過多年打拼,40齣頭的她和先生在香港東區的西灣河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掙錢很辛苦,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一年到頭沒得休息”。店裏雇了8個夥計幫助打理,還是忙不過來。香港人工成本高,每位雇工每月工資兩萬多港元,約60平方米的店舖租金每月11萬港元,這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閒下來的時候想一想,自己能養活這麼多人,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她笑着説。

  多次來往於京港兩地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香港繁榮便捷的街市是打造其全球領先的國際競爭力和宜居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一個城市在衣食住行、安居樂業等生活環境方面都能做到方便快捷,不僅能提高效率、減少疲勞奔波,更能給人帶來心靈的閒適和從容。(記者 王一娟 莫華英)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