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駕臨」香港尖沙咀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9-01-15

  跨越1900多公里,紫禁城從北京城中心來到位於香港尖沙咀的九龍公園,向人們展示其蘊含的文化底蘊、建築理念和智慧。

  1月14日,香港九龍公園內的文物探知館迎來了一批批參觀者,觀看由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合辦的「穿越紫禁城——建築營造」展覽。參觀者中有香港市民,也有來自各地的游客。

  「我的女朋友對中國文化非常着迷,聽説故宮博物院在這裏開展覽,我們特意從中環過來。」香港市民王先生攜英國女友前來觀展。現場的文字介紹設有中英文兩個版本,為外國友人觀展提供了便利。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生活起居和工作的地方,由宮、殿、軒、亭、台、樓、閣等不同部分組成。近600年來屹立於北京中軸線上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

  這次展覽以紫禁城的建築和工藝為主題,共呈獻18件(套)展品,介紹紫禁城的由來、規劃和建築特色,並重點展示紫禁城內規格最高的建築——太和殿。

  甫進展廳,一套比例為1:200的前三殿區建築模型映入眼簾,人們得以直觀了解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位置關係和建築形態。模型右側配有一些文字展板,介紹紫禁城的規劃、陰陽五行和燙樣等趣味知識。

  展廳一側的設計以太和殿為主題,策展人特別設計了層層疊疊的竹制瓦片,勾勒出太和殿的輪廓,人們置身其中,仿若能穿越時空,感受氣勢恢宏的紫禁城。

  明代七踩鎏金鬥栱模型、清代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斗栱模型、紫禁城宮殿建築使用的方形地磚、乾清門升降龍天花彩畫、太和殿垂脊裝飾的複製品等重點展品陳列在另一間展廳內。

  它們與展覽中解構的紫禁城建築八大作中的木作、瓦作、油作和彩畫作,一同向人們展現紫禁城的建築細節。

  「紫禁城是中式建築的典範,這些展品和建築技藝的介紹深入淺出地體現了紫禁城的建築功能與美學,發掘其所蘊藏的深厚歷史文化和建築智慧。」策展人蕭國健説。

  除了實物模型、文字介紹,展廳內的虛擬現實片段放映也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兩部長達20多分鐘的影片輪流播放,分別介紹紫禁城和三大殿的概況。

  香港的中式歷史建築物也繼承了中國傳統建築理念,並因地制宜、融匯中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展覽也從不同角度呈現香港工藝的傳承,以圖文形式介紹了鄧氏宗祠、大夫第和景賢裏,參觀者可從中了解保育文物建築的重要性。

  「穿越紫禁城——建築營造」展覽展期為1月11日至4月7日。(記者 丁梓懿)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3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