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傭的星期天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9-02-11

  農曆大年初六恰好是星期天,不僅香港市民繼續享受春節氣氛,大多數外籍家庭傭工也迎來忙碌間隙放鬆的一天。

  星期天是香港大多數外傭每周一次的休息日。公園、人行道、天橋隨處可見這些被香港人稱為“工人姐姐”的女傭。她們席地而坐,與同鄉聚會。

  目前在香港工作的外傭約有38萬人,佔香港勞動人口近一成,其中菲律賓籍和印度尼西亞籍最多。

  隨便挑一個星期天,經糖街走到維多利亞公園,一路上聞到路邊印尼風味餐館的食物香味,聽到印尼傭用家鄉話交談,看到的則儘是因她們而衍生出的生意:找換店裡她們進進出出往家中匯款,街角裏快遞員忙着幫她們打包要寄回去的生活用品,公園一角幾個出租服飾拍照的攤位老闆用印尼語招徠顧客,小販穿梭其間兜售服裝、化粧品、自拍桿等小商品。

  維多利亞公園周邊人行道上,外傭們把紙板或塑料布鋪在地上,圍坐著分享家鄉食物,也分享生活和工作的甘苦。她們平日裏在僱主家承擔照顧老人或小孩的工作,通常都是素顏,但到星期天聚會時,常常精心打扮一番,艷麗妝容配上特色服飾,仿佛過節一般。

  坐在街頭閒聊並不是外傭星期天活動的全部,海灘燒烤場、主題公園、圖書館等地也時常見到她們的身影。還有不少外傭根據各自興趣愛好組成團體,每逢星期天組織唱歌跳舞、武術練習等活動,豐富生活。

  維多利亞公園中央草坪就是多個印尼傭團體每周開展活動的地方。記者不久前的一個星期天路過這裏,恰巧遇上約10個印尼傭團體相約“匯演”。她們用細繩在花花綠綠數十個帳篷間圈出一片空地,表演的節目既有印尼特色舞蹈、傳統武術,也有現代舞、跆拳道,吸引了不少路人圍觀,好不熱鬧。

  其中一個團體的成員伊娃指着場上正在跳印尼特色騎馬舞的舞者告訴記者:“這是一場生日派對。她們的團體成立五周年,邀請我們來一起表演。”

  伊娃的團體表演的是印尼傳統武術。教練之一、負責在表演時喊口令的努基説,“據我所知,像我們這樣的印尼傭團體,在香港有數十個。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哪個團體,在香港傳承和發揚我們家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久前還應邀在伊利沙伯體育館參加武術匯演並獲獎。”

  伊娃、努基和她們的同伴大多會説廣東話,不少還因曾在新加坡、台灣等地工作而掌握英語或普通話。曾在其他國家工作4年的西蒂説,香港對外傭的薪酬更高,行業規管和權益保護等方面也更為規範。“在香港,外傭每周一次的休息日是有法例保障的。”

  香港引進外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香港經濟起飛,大量女性步入職場,“雙職工”家庭對家政服務人員的需求激增,菲傭開始進入香港家庭。後來,印尼、泰國等地的外傭也引入香港,香港的外傭市場逐漸多元化。

  數十年來,香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外傭行業規管和權益保障制度。在香港勞工法例下,外傭與本地僱員享有同樣權益,包括每周休息日、法定假日、帶薪年假、生育保障、疾病津貼、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等。此外,特區政府為聘用外傭制訂了“標準雇傭合約”,規定外傭的最低工資標準,要求僱主為外傭提供免費膳食或膳食津貼、免費醫療、免費住宿及往來原居地的旅費等。

  香港特區立法會2017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外傭有助本地女性投身勞動市場,提升家庭生活質量,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作出寶貴貢獻,已經成為香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

  外傭對香港家庭和社會的貢獻也獲得不少香港市民認同。不時有僱主在網絡論壇或社交網站上表示,外傭背井離鄉,為香港家庭服務,值得尊重。今年春節還有一名僱主發帖介紹,看到“工人姐姐”手機壞了,僱主一家買了新手機給她驚喜,對她數年來的悉心照顧表示感謝。

  正是出於這份認同,對於每到星期天隨處可見的外傭街頭聚會,香港市民大多會視之為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景,碰上外傭唱歌跳舞,還可能被她們的笑容感染,駐足欣賞一陣。

  香港的完善保障和多元包容吸引着外傭,目前在港外傭的數量比20年前增加超過一倍。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快,香港未來對外傭的需求預計進一步增加。

  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不久前在網誌中指出,在港外傭未來30年間可能增至60萬人,佔香港勞動人口一成半以上。面對未來的勞動力短缺,“外傭不僅是重要的勞動人口補充來源,更是釋放本地家庭勞動力的重要支柱”。(記者 郜婕)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5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