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吳學明:“大灣區”成青年活動熱詞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9-02-21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吳學明1年多前在香港舉辦大灣區座談會時,很多人沒聽説過這個詞,還有人問:“是大亞灣嗎?我不去。”如今,大灣區已成為青年活動的“熱詞”,面對紛至沓來的合作邀請,吳學明感覺自己“忙不過來了”。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月18日出台後。他很快就打印出來,邊看邊用橙色熒光筆“劃重點”。他説,第四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最令他受鼓舞,尤其第一節“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讓他預期大灣區青年在創科方面的交流活動將增多。

  “規劃出來了,未來方向怎樣?青年朋友到底怎麼能受惠於最新政策?有什麼可以幫到現在的自己?怎麼把握第一手機會?怎麼實習、工作、生活於大灣區?”他期望自己先學習理解綱要,再與青年交流溝通。

  緊接着,24日,他要參加“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青年座談會”。吳學明説,這可能是規劃綱要出台後,香港舉行的首個與之相關的青年論壇,該活動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和香港青年民建聯主辦。

  除此外,吳學明還在馬不停蹄地籌備着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召集、100多個香港青年團體參與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節”。青年節將包含“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香港(屯門)國際半途馬拉松等大型活動。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舉辦數千人的大型活動難度很大。吳學明對去年籌備活動時的辛苦記憶猶新。去年9月25日舉辦“最大規模的書法課”時,大灣區青年穿着民族服裝一起寫書法,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今年3月23日、24日,大灣區青年節的活動之一“創新香港--國際人才嘉年華”將在港舉行。吳學明説,期待這個大型招聘會能為香港和內地的科技産業打通一座嶄新的高架橋,便利人才輸送和經驗交流,令大灣區青年在“家門口”便可了解跨地區工作、生活的信息,拓寬視野,尋獲夢想。

  他説,今年廣東省工商聯也參與進來,他們將把活動宣傳到當地企業那裏,預期今年來招聘的企業總數將翻番至300余家。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基礎設施的暢通帶來大灣區青年往來的暢通,更令大灣區青年活動如虎添翼。

  吳學明説,以前粵西、粵北青年來港參加早上的大型活動時,常要凌晨3點出發,乘大巴過來,現在有了大橋和高鐵,他們不必擔心堵車,並有更多路線選擇。

  不僅如此,他感覺自己去廣東開展青年交流活動時,也更便捷,有時一天能跑幾個城市。

  和許多經常往來粵西的香港人一樣,吳學明以前常從深圳灣等口岸出發,最擔心堵車。“節假日更嚴重,在虎門大橋堵2、3個小時很正常。有次堵了10多個小時,前面司機就在路上擺了麻將,喊其他不認識的人一起打。”

  去年9月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後,吳學明立即更新了他的大灣區出行攻略:“如果帶很多行李物資,就乘車去,如果沒有行李,就坐高鐵,一般要提前6小時搶票。”

  “以前走虎門大橋會堵幾個小時,現在大橋、高鐵能實現一天跑幾個城市的節奏,很棒,大灣區筋脈打通了,等大家來發展。”

  吳學明的成長經歷,實際上也圍繞着大灣區轉。他祖籍江門,在粵北韶關上小學,小學4年級開始在澳門讀書,小學6年級起到香港讀書。之後,他去了美國讀大學,並在哈佛大學取得應用數學和經濟學雙學士學位。2006年,他回港創業,2010年赴內地創業,從事智能手機應用、游戲等行業。同時,他還協助家族企業建地集團經營房地産生意,主要基地在江門,主要運營科技園、青年創業基地。

  吳學明説:“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天地,香港青年最重要的就是跨出第一步,多參與青年社團組織的與大灣區有關的活動,親身去了解大灣區。不要因為不了解,而失去自身發展的機會。”(記者 戰艷)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6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