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請不賣”的香港圍村盆菜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9-02-21

  2月20日晚,在皎潔月光的映照下,數百位村民及賓客一同來到香港新界大埔頭村敬羅家塾。他們喜氣洋洋,圍席而坐,品嘗着據説已有近千年歷史的傳統美食——圍村盆菜。

  圍村是香港新界地區特有的村落格局,意指有城墻圍繞的地方,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鄧氏家族便居於其中,香港人愛吃的盆菜也興盛於此。

  村中輩分較高的老人鄧興華介紹了盆菜由來的傳説:南宋末年,宋帝南逃躲避元朝軍隊,當路經香港新界一帶的圍村時,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村民們倉猝之中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於是就地取材用木盆盛裝菜肴,圍盆而食。盆菜由此而來。

  對於圍村村民來説,盆菜有着特殊的含義。“一是代表平等,無論貧富,大家共同進食;二是象徵團結,盆菜宴每年舉行,大家都來參加,宗族間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得以增強。”大埔區議員鄧銘泰説,所以鄧族盆菜只請村民和所邀賓客享用,不供外賣。

  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夥、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而鄧氏家族每逢正月十六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慶燈盆菜宴,據説這一習俗已延續了100多年。

  一道具有鄉村風味的正宗盆菜由很多人分工合作完成,數天前就要着手準備:確定盆菜數量、準備足量柴火、購買大量食材……盆菜宴開設當天是最為繁忙的時候。

  20日凌晨5點,十多位熱心的村民來到村中的祠堂外,開始忙活起來。富有烹調經驗的男性負責烹煮,而如洗菜、切菜、清洗器皿等其他雜事,則由婆婆和媳婦們負責。

  據連續多年參加盆菜宴烹飪的主廚鄧文龍介紹,圍村盆菜一直沿用傳統柴火土灶工藝,對十幾種菜品採用煎、炸、燉、煮、鹵等多道工序製作,食材的新鮮度、品相、種類和火候都十分講究。

  小小的一份盆菜,內有乾坤。第一個進盆的是代表“清新潔白”的蘿蔔,隨後有象徵“團團圓圓”的冬菇、“添丁生子”的慈姑、“家肥屋潤”的燜扣肉,以及魷魚、木耳、芹菜等,最後一道則是寓意“大吉大利”的雞肉。

  忙了一天,鄧文龍的衣衫已經濕透,臉上還挂着汗珠,辛苦製作了140多份盆菜的他卻靦腆地説:“一點都不累,大家吃得開心就好。”

  傍晚6時,華燈初上,家家戶戶門前都已搭上桌子,擺好椅子,村民及到訪嘉賓們圍席而坐。熱氣騰騰、美味交織的盆菜被端上了餐桌,人們一邊談笑風生,一邊品嘗美味,氣氛溫馨而熱鬧。

  受邀而來的吳婷婷不停誇讚着眼前的這道美食,在她看來,圍村盆菜口味地道、製作精心,逐層吃下去,越吃越好味!

  一道道菜肴,一層層堆砌,一口口品嘗,老傳統中承載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記者 丁梓懿)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6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