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高校“合奏” 加快協同創新腳步

來源: 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 2019-03-22

  3月15日,澳門大學與珠海橫琴新區簽署協議,將聯手共建産學研示範基地,橫琴新區將為澳門大學免租提供10000平方米科技創新載體和1億元重大研發機構扶持資金及天使投資基金;在幾天前,香港科技大學透露,未來除了在廣州建設南沙校區外,在深圳的布局也將從南山區虛擬大學園延伸到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些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加速合作以及科創要素加快流動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佛山理工大學等在內,珠三角或將新增超過10所高校。

  澳門科技大學教授梁勇指出,一個高水平的“高校群”正在廣東逐漸成形,加上香港、澳門的高校,這個巨大的高校群未來可能産生“化學效應”,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一批新大學將落戶珠三角

  目前,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項目正在進行房屋拆遷服務公開招標,計劃今年年底動工。2018年底,廣州市與香港科技大學簽約,廣州校區由廣州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辦學,先招碩士、博士研究生,再招本科生,總招生規模1萬名左右。

  今年1月,廣州市政府正式批復廣州交通大學選址在廣州黃埔區。此外,黃埔區還將加快中國科學院大學廣州學院建設,引進南洋理工合作辦學。

  據深圳市教育局透露,深圳今年將加快籌建包括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等高等院校。

  除廣深外,不少珠三角城市紛紛亮出“高校牌”,為本土新大學“站台”。

  今年兩會,東莞市委書記梁維東向外界透露,東莞正謀劃在濱海灣新區成立新的理工科方向大學,吸納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上個月,佛山市市長朱偉公開表示,佛山將高起點建設佛山理工大學,選址佛山新城。此外,佛山還將引進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北大學等學校到佛山來辦研究生院。

  據不完全統計,未來,深圳、廣州、東莞、佛山、中山都將有新大學問世。無論是本土孕育新大學,還是吸引港澳地區高校或引進國外資源合作辦學,雖路徑不同,但各地有着相同的目標,即以大學建設助力城市創新驅動。根據深圳市委、市政府2016年10月印發的《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爭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要達到20所左右,成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粵港澳高校合作加大源頭創新

  “這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響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舉措。”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鳳亮如此分析新一輪高校建設熱背後的動力。他認為,隨着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新建一批新大學等,近些年廣東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要匹配廣東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在做強已有高校基礎上,還需要建設更多高水平的大學。而各地也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希望通過高等教育來聚集、培養創新人才,加大源頭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新大學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港澳。在中山,澳門科技大學在板芙鎮購買1800多畝土地及建築物,擬以研究生教育起步,條件成熟再辦本科教育;香港科技大學則沿着廣深港高鐵布局;深圳計劃新建的深圳音樂學院已交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籌建。

  日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其中就包括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

  規劃總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的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正在加快建設中,該學院由南方科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共建,並與香港大學、澳門大學深度合作,目標是推動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5G移動通信為關鍵領域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解決我國芯片“卡脖子”問題和粵港澳大灣區微電子産業發展作貢獻。

  這可謂一場雙贏的合作。該學院籌建辦執行主任于洪宇介紹,集成電路設計業規模居全國首位的深圳,每年集成電路設計人才供應量缺口達60%,這與深圳産業地位極不匹配。

  一項調研報告顯示,上述三所港澳合作院校共有30多個微電子相關專業教授有強烈意願來南科大共建聯合實驗室,“教授們的科研成果要想産業化,深圳有着更大的市場和更好的産業鏈。而且南方科技大學生源質量很好,教授們可以在這裏找到好的學生及研究助手。”於洪宇説。

  珠三角新大學理工、新興學科特色更鮮明

  從珠三角與港澳合作新建大學或機構的專業看,無不與所在城市的産業需求、未來發展密切相關。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擬開的課程包括人工智能、數據科學、機器人自動化系統、高級材料製造、生物科學及生物醫學工程、金融科技等,正與廣州“IAB計劃”相呼應。結合自身特色,香港大學成立一個專門工作小組,在內地拓展資源。合作項目包括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廣藥大—港大創新平台等。

  2018年5月,國家科技部批准內地科研資金過境到香港使用,這促使香港高校紛紛抓緊機遇,進一步加強與內地合作。在合作中,珠三角城市在建築用地、資金投入等方面也拿出誠意。如在澳門大學與珠海橫琴新區共建的産學研示範基地,橫琴新區將為澳門大學免租提供10000平方米載體和1億元重大研發機構扶持資金及天使投資基金。

  縱觀珠三角新大學專業設置,會發現理工科和新興學科特點更加鮮明。如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將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進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設立學科專業;東莞規劃的新理工類大學聚焦新材料,將助力大灣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培育本土創新力量;佛山理工大學學科設置以工科為主,兼具理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肩負着與所在城市資源互補的使命。

  若從新學校的名稱看,“科技”與“理工”佔據很大比例。佛山、東莞、深圳,不約而同呼喚“理工大學”。東莞更是二度呼喚“理工”大學。某種程度上説,“理工”指向製造業的根本,“科技”是對轉型升級的期盼。新大學的“定語”,也是珠三角城市對灣區建設自身短板的判斷。

  “這幾年廣東高校建設圍繞‘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展開,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下,一些新大學專業學科的特徵更加明顯。”李鳳亮分析認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以及一些跨國開展的國際化專業等或將成為趨勢。而新大學帶來的專業布局的變化,也會進一步推動珠三角的經濟轉型、産業升級。

  大灣區崛起呼喚“最強大腦”

  今年以來,香港多家高校陸續公布與內地合作的科研項目。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聞發布會透露,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設立了72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近300項,粵港聯合創新資助項目達151個。

  無論是廣州黃埔區和南沙區、還是東莞濱海灣新區,抑或佛山新城、深圳光明區,不少新院校、科研轉化項目所在地都屬於新城區。這些新城區,也是觀察珠三角城市發展的風向標。

  上周,中山市市長危偉漢表示,要進一步優化規劃設計,着力將馬鞍島打造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新中心,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東莞濱海灣新區城市總規提出,要以打造東莞新增長極和城市副中心的目標,加大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力度,使其成為引領東莞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戰略支撐。

  觀察人士指出,要完成“城市中心”的定位,最離不開的就是年輕人口和新興産業。大學建設,無疑起到“人口樞紐”“産業樞紐”“創新樞紐”“開放樞紐”的功效,將為新城區帶來全新的活力,繼而為各城市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

  有評論認為,硅谷崛起的本質就是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加州大學等進行人才聚集、資本匯聚、技術轉化不斷正反饋和強化的過程。單個學校資源有限,區域內不同學校資源共享,協作發展,才可以做強競爭力、吸引力。

  李鳳亮認為,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高等教育合作、協同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趨勢。他建議各高校在思想解放的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建立可操作的運行、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深度合作。

  如果站在世界灣區發展格局審視,此輪珠三角新大學建設,還有更大的意義。“從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看,高校、科研機構越多,城市的科技力量就越大。教育資源雄厚,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就越強。”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説。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院長張林認為,更多“聰明腦袋”的聚集,有利於高校發揮創新樞紐作用,帶來更多基礎性創新的可能,彌補粵港澳大灣區在源頭創新不足的短板,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08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