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舊時光,還能找回嗎?
「只要沒有忘記,還可以找回來,就像多年後我在書店尋回的神話故事書。」
「80後」出版社責任編輯林雪伶很念舊。小時候,母親買了一套神話故事書,每晚都會給她講一個書中的故事。後來書丟了,她念叨了很久。
插畫書《香港失物認領處——100個城市印記to be found》(下稱《香港失物認領處》)正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失物認領處」。從新界的西貢、大澳村到九龍的彩虹邨、金魚街,再到香港島的維多利亞港、春秧街等,讀者可以通過尋找書中十二幅插畫中的100件「失物」,找回逝去的舊時光。
一個特別的「失物認領處」
出版這本插畫書之前,林雪伶偶然間在書店看到了另一本插畫書。那本書中畫了一個身穿紅白條紋衣服的人,讀者需要在每一個插畫場景中找到這個人,如此巧妙的構思吸引了她。
「尋找這個人物的過程,讀者就會記住插畫裏的故事。」林雪伶説,《香港失物認領處》中「尋找100件失物」的構思便源於此。
這100件「失物」中,有20世紀70年代紅遍香港的塑膠足球玩具「西瓜波」,那是很多孩子的生日願望,如今已在香港停産。便利店門前的「扯蛋機」也是那個年代孩子們的心頭好。他們將硬幣投入「扯蛋機」,扭動開關,期待「扯蛋機」掉落心愛的玩具。
這些有着舊時光印記的「失物」在插畫作者何博欣的筆下,變得活靈活現。
書中十二幅插畫,何博欣最喜歡「金魚街」。這條專門售賣金魚的街道位於旺角通菜街,隨着水族店紛紛入駐,住在那裏的人改叫它「金魚街」。
何博欣幼時經常逛「金魚街」,印象中整個街道挂滿了裝有水的透明塑料袋,袋中的金魚愜意游動,陽光照射下,每個塑料袋閃閃發光。
鼎盛時期,「金魚街」有100多間水族店,每逢過年,篤信風水的香港人會購買「遍地黃金」「鴻運當頭」等金魚品種,祈禱着新一年日子紅紅火火。
然而,因為租金昂貴,很多水族店從地面搬到樓上,原來的店舖變成了茶餐廳或寵物店,「金魚街」盛況不再。
「希望讀者在這個特別的『失物認領處』,重溫舊時光。」林雪伶説,再次翻開書時,插畫中的「失物」——袋裝金魚似乎依舊在訴説着「金魚街」的傳説。
把整個香港裝進腦海中
今年7月,林雪伶憑藉對《香港失物認領處》的編輯獲評2019年「香港出版雙年獎」的「優秀編輯獎」,這是她至今最滿意的出版書籍。
「插畫『大澳漁村』中『鹹魚』畫得有點大,如果讓讀者慢點找到就更好了。」
出版書籍的工作讓林雪伶養成了「錙銖必較」的職業習慣。
十二幅插畫講述了十二個香港故事。書中提到,大澳漁村曾經撐起香港的捕魚業,是香港四大漁港之一。走進大澳,一股獨特的腥鹹氣味撲面而來,這股氣味除了來自鹹魚花膠,還有蝦醬,那是大澳最原始的味道。
每個故事都來之不易。為了完成第二幅插畫「油麻地廟街」,林雪伶和何博欣及文字作者輾轉找到了一家歌廳,三人喝了幾瓶啤酒,打賞了幾百港幣後,歌廳的歌女主動引薦了歌廳老闆譚女士。
20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歌廳業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光。那時全場滿座是常有之事,還有客人豪擲重金,只為聽得一首好歌。
油麻地對香港人而言,既神秘又富有市井氣息。徹夜回蕩的粵語歌聲是老一輩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何博欣用了七八個月畫完十二幅插畫,她説她把整個香港畫下來了。」
對林雪伶而言,出版這本書是重新認識香港的好機會。為了順利出版《香港失物認領處》,她走遍了香港的多個角落,書中的「100件」失物她如數家珍。
「我也把整個香港裝進腦海中了。」
珍惜美好的城市印記
「香港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就像彩虹邨裏的老式理髮店,也許有一天它會消失,希望人們不要忘記,珍惜這些美好的城市印記。」這是林雪伶想告訴讀者的話。
這間老式理髮店位於九龍黃大仙區牛池灣的彩虹邨,至今開業50多年。店老闆徐師傅技藝精湛,耍得一把好理髮刀,把彩虹邨的街坊鄰居們打扮得光鮮亮麗。
20世紀60年代中期,理髮店生意紅火,每天早上一開門,顧客們已經排起了長龍,有些一光顧就是十幾年。
但隨着十分鐘快剪風行起來,忙碌工作的年輕人很少踏足老式理髮店。如這間老式理髮店,無數的城市印記在時光逝去中繼續留存或逐漸消失。
「香港是我生長的地方,儘管它有不足之處,但我從未想過離開。」
在出版社工作3年,林雪伶參與出版數十本書,最喜歡的三本書都是關於香港的,其中就包括《香港失物認領處》。
「儘管我的力量很渺小,但通過每個人的努力,香港會越來越好。」
林雪伶出版《香港失物認領處》的初衷,是讓讀者在書中找回逝去的舊時光,讓他們明白這個城市還有很多美好的人、事、物值得珍惜。
「如果你看完這本書,也許可以去彩虹邨的理髮店看看,或者去大澳漁村買一瓶蝦醬,嘗嘗是什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