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上周首次發布香港「一國兩制」白皮書,強調中央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引起部分港人憂慮,擔心中央逐步收緊對港政策。不過,多位前任及現任香港特區政府高官認為,白皮書只是再次全面闡述「一國兩制」,中央並沒有調整對港政策。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6日報道稱,目前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的香港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15日表示,白皮書是重申中央對香港的主權,回歸十多年都未有談及,是因為當時未發現雙方認識有分歧。白皮書並非代表中央不滿香港,只是要解釋問題所在。她説,中國現在正面對東海和南海主權的爭議,加上有不同國家對中國做出挑釁性的言語和行動,令中央警惕是否會有外國勢力在港干預內政。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在同一天發表的網誌中表示,中央政府發表對香港政策的白皮書是「作出全面陳述,並非對香港政策作出調整」。他説,過去一段時間,香港各界就政改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案,具體細節不一,但總體而言都是朝着民主化方向邁進。而中央「從國家及香港的利益出發」,以清晰、直接的方法表達國家的立場「是適當的」,對於尋找一個中央政府和香港市民都認同的政改方案,也是一個「重要基礎」。
香港前任及現任官員紛紛發聲力挺白皮書,在香港社會引起不少人共鳴。香港商業電台稱,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16日表示,認同曾俊華的説法,白皮書提到中央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並非新觀點。而「高度自治」並不等於「全面自治」,只是有較高的自由度,例如香港特區政府可以發鈔及簽發護照。
在香港社會被視為中立團體的律師會會長林新強15日也説,國務院發表的「一國兩制」白皮書,是中央發出的有分量政治文件,也是工作報告,港人必須以正確態度解讀。他認為,白皮書有助澄清香港與中央關係,了解香港的地位,白皮書並無提出新觀念,或改變香港現行制度,只是多次提及會保持香港獨立司法及終審權,嚴格按基本法辦事及高度自治,他感受到中央有信心依法落實「一國兩制」。
白皮書中的「全面管治權」字眼,觸動了不少港人的神經。香港《經濟日報》16日引述權威消息人士的話稱,港人對此不必太敏感,所謂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其實是有制約,不是無限擴大的,而且白皮書只在3個地方用上了「全面管治權」這5個字。第一個地方,白皮書提及「全面管治權」時已經表明,中央是依法履行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全面管治權」,接着白皮書更把這些中央權力羅列出來,包括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中央任命行政長官和主要官員、依法管理與香港有關的外交事務等等。消息人士稱有關寫法,就是考慮到香港人也許會有擔心,於是白皮書特別把這些中央依《基本法》賦予的權力,清楚地羅列一次。第二、第三個用上「全面管治權」的地方,主要是凸顯主權問題。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地方政府,所謂「全面管治權」,即相當於《基本法》規定中央在香港行使主權的權力。有評論稱,白皮書表明,中央的主權不等於什麼都管,中央對港的權力是受到《基本法》制約的。
香港《星島日報》16日發表評論文章稱,「一國兩制」白皮書有廣泛的政治影響,希望在政制問題上隨意發揮、或一心走激進路線的人,當然不願見。不過,白皮書重申和清楚表達中央立場,避免了對不符法理要求的方案産生幻想。
香港《東方日報》16日撰文稱,無論「6·22公投」有多少人投票,「佔中」有多少人參與,北京方面都不會妥協。因為在北京眼中,2017年特首普選關乎香港的管治權問題,政改之爭是跟外部勢力的「大決鬥」。如果妥協了,拱手交出的不僅僅是特首之位,更是整個香港。所以,政改拉鋸兩年多,北京方面已經下定決心不能讓步,「讓步等同向外部勢力投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