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譚惠珠
最近,國務院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同時,白皮書以7種外國文字發行,不是只給香港的700萬人看,而是給全國、全世界看:「一國兩制」是什麼,中央是怎麼落實「一國兩制」的?我參與過中英聯合聲明的討論、香港基本法的起草、特區籌委會預委會的工作,還有現在人大基本法委員會工作,一直以來對「一國兩制」的課題有親身體驗,我覺得白皮書正確、全面,有權威性,港人應該好好閱讀,了解自己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和制度中,還有為中國的繁榮富強發揮什麼作用。
白皮書最重要的一章是第五章,即「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政策」,該章提到,香港社會還有一些人沒有完全適應「一國兩制」這一重大歷史轉折,特別是對「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有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目前香港出現的一些在經濟社會和政制發展問題上的不正確觀點都與此有關。這説明了為什麼現在有關基本法和政制發展,以及兩地關係方面的內容,有些香港人的認識是模糊的,很容易被人誤導,所以需要白皮書正本清源。
特別行政區沒有「剩餘權力」
好多港人以為實行了「一國兩制」,香港除了外交和國防事務是中央的管治範圍外,其他都是香港自己範圍內的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説到「回歸」,指的是全部主權和治權都「回歸」。1982年9月下旬,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北京與鄧小平就香港問題會談。12月,參與會談的撒切爾夫人的外交與國防政策顧問鮑威爾勳爵,來港會見兩局(立法局、行政局)議員時説,鄧小平在與撒切爾夫人的會談中講了三點:一是1997年或以前,收回香港的全部主權和治權;二是設立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三是中國不會同意由外國人管治香港。所謂的「主權換治權」理論,已經徹底失敗。所以,香港回歸中國,回歸的是全部的主權和治權。
白皮書明確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權不是固有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已有秦朝先民在香港這片土地居住;在唐朝則有軍隊駐紮;宋朝有大家都熟知的宋帝昺的故事,相關的古跡也被發現並保護;清朝屬於廣東新安縣的管治範圍。自古以來,香港從來沒享有過主權或治權,現在作為特別行政區,其治權來自於中央政府的授權,並不是自己固有的權力,更沒有「剩餘權力」。「剩餘權力」是什麼?當一個邦或州,加入一個聯邦制的政治體系,會將自己原有州或邦的管治權交出一部分給聯邦政府,剩下給自己的就是「剩餘權力」。中國是一個單一體制國家,香港直轄於中央政府,沒有「剩餘權力」。因此,我們必須知道,香港基本法是一部授權法,中央有授予的,就有權;沒有授予的,就無權,不可以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思維去解讀基本法。
法官依法治港 審判獨立
白皮書提到,憲法和香港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香港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基本法律,在特區具有憲制性法律地位。我們對基本法的各個條文不能孤立理解,而是要放在整體規定中來理解,放在特區的制度體系裏來把握。司法機關是政治體制中的一部分,有關條文寫在香港基本法第四章「政治體制」的第四節。基本法第二條規定,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把司法機關行使的權力加上了「獨立」兩字,有別於行政權和立法權。第八十條規定,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是司法機關,行使審判權。第八十五條規定,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第八十八條規定,法官必須由一個獨立委員會推薦。這一切都保持了獨立司法和審判的完整性。所以,雖然法官是政治體制的一部分,是依法治港的骨幹分子,但他們完全不受行政、立法上的政治干預,甚至也不受輿論的干預,以往如此,將來也會如此。法官宣誓擁護香港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絕對不會影響香港的司法獨立。
白皮書説,堅持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愛國愛港」這四個字本身不是法律條文,但是要按照法律的條文去理解,例如特別行政區主要官員宣誓擁護香港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這已經是愛國愛港的表現。他們各司其職,也是愛國愛港的表現。
普選要符合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白皮書提到普選時説,「中央政府真誠地支持香港的民主政制向前發展。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制度必須符合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符合香港實際,兼顧社會各階層利益,體現均衡參與的原則,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特別是要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的法律地位,符合香港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規定,經普選産生的行政長官人選必須是愛國愛港人士。只要香港社會各界按照上述原則務實討論,凝聚共識,就一定能夠實現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最終由普選産生的目標。」香港的普選制度必須符合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主要原因是香港是中國版圖內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不能成為脆弱的一環,導致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受損,這是天經地義的,任何國家的地方政府都應該這樣。對於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白皮書提到,要「始終警惕外部勢力利用香港干預中國內政的圖謀,防範和遏制極少數人勾結外部勢力干擾破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這一點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互相呼應的。無論香港能否實現普選,這個警惕應經常存在。我們追求的普選制度,應該是能更加強化港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不是被借用來製造空隙,讓外力干預香港,影響國家安全。
白皮書是凝聚共識的平台
白皮書提到,面對內外經濟環境的深刻調整和變化,香港需要不斷提升競爭力;香港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需要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共同化解。雖然由於不同的政見,有人會游行示威抗議,但紛爭隨着時間流逝總會過去,過去之後,我們仍然需要一個平台來和睦相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這個平台就是基本法,就是這本白皮書。白皮書可以做一個凝聚共識的平台,帶領港人實行「高度自治」,直到2047年。
白皮書選擇在這個時候發表,是很適切的。今年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30周年,明年是香港基本法頒佈25周年,今年又是決定2017年香港是否實現特首普選的關鍵時期。推廣基本法,尤其是推廣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條文內容,在宣傳工作上,應該早走一步,因為這些內容都需要時間來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