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光明日報:抗戰精神築牢民族新的長城

來源: 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 2015-08-15

  長城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保衛國土家園的永久象徵。120多年前的甲午戰爭,清軍憑仗旅順要塞的堅堡深壕、北洋水師的鐵艦重甲,沒能擋住日本陸海軍的長驅直入。70年前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挺立起凜然正義的錚錚鐵骨、激發出感天動地的抗戰精神,依靠全民抗戰、開展人民戰爭,築成中華民族新的長城,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征途上,面對種種內憂外患,更需要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築牢民族復興新的長城。

  一、新的長城之魂 抗戰勝利之源

  長城雄踞崇山峻嶺、橫亙塞北大漠,是古代戰爭中的堅固國防。「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隨着軍事技術的發展、戰爭形態的演變,國防意義的長城在變化拓展。從陸上長城到海空長城,從線型長城到全域長城,從有形長城到無形長城,從物理長城到心理長城,無論什麼時期、什麼結構的長城,建造和堅守長城的是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人民、是人心,真正堅不可摧的是保家衛國、反抗侵略的長城精神。抗日戰爭,就是中華民族構築新長城的不朽史詩;抗戰精神,就是築成民族新的長城的不屈靈魂。

  抗日戰爭是中國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不如日本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毛澤東在戰爭初期就深刻洞見:「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正因如此,奪取抗戰勝利必須最大程度地動員中國人民的力量、激發民族精神的力量。「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慷慨激昂、盪氣迴腸的《義勇軍進行曲》,張揚着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奮起抗戰的堅強意志,爆發出悠久文明古國蘊藏的強烈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面對強敵,中國人民誓死反抗、前仆後繼,用血肉之軀築起反侵略的鋼鐵長城。偉大的抗戰精神,無形勝有形、無鋒勝剛強,在抗日戰爭中展現了巨大的無窮力量。這種精神的力量貫通於武器的力量、物質的力量和軍隊的力量之中,是戰爭力量的倍增器。

  抗戰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地發出最後的吼聲。」當亡國奴還是奮不顧身反抗侵略,是每個中華兒女必須面對的抉擇,民族的生死危機喚醒了廣大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把億萬工農群眾吸引到抗日救亡、民族振興、人民解放的恢宏事業中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凝聚起各階級、各黨派、各民族、各行業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這就動員起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形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抗戰精神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窮兇極惡、慘無人道的日本侵略者,妄圖用屠殺的暴行來壓垮抗日軍民的抵抗意志。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不怕犧牲,與日寇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用鮮血和生命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侵略者的英雄讚歌,譜寫了一首可歌可泣的捍衛民族尊嚴的壯麗史詩。這種大無畏的民族氣節,體現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奮勇殺敵的千萬英烈身上,也體現在抗日根據地寧死不向日本鬼子告密屈服的父老鄉親身上。民族的巨大犧牲,極大激發了全民族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

  抗戰精神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國共産黨人和所有抗日愛國將士,擔當民族的脊梁,衝鋒在抗戰最前線,澆鑄出光照千秋的民族魂。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彈盡糧絕戰鬥至最後一人、最後一刻。「劉老莊連」82名官兵頑強阻擊日偽軍「掃蕩」全部壯烈犧牲。戴安瀾率中國遠征軍200師赴緬作戰以身殉國。抗戰英雄,數不勝數。縱觀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民族的英雄氣概、軍隊的戰鬥精神、軍人的血性骨氣,在抗日戰爭中得到最大迸發,發揮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最大能量。

  抗戰精神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再到日本宣告投降,抗日戰爭是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取得完全勝利的。14年持久戰的精神支撐,是正義必勝、人民必勝、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三光」政策嚇不倒,極端困難壓不垮。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産運動渡過難關,西南聯大在敵機轟炸中傳承科學文化。「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勝利的希望從未熄滅。抗戰精神是一座牢不可破的精神長城,奠基在全民心間。它有多深厚,抗戰的力量就有多大。

   1 2 3 下一頁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8141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