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同一時空,有時會發生驚人的巧合。
70多年前,在上海這座遠東大都市裏,當中國人為約3萬名遭到歐洲納粹迫害而逃亡的猶太難民提供幫助時,也有一批國際人士在上海通過創立「安全區」的方式,拯救在抗戰烽火中流離失所的約30萬中國人。
最早挖掘上海「安全區」故事的歷史研究者之一、美國學者阮瑪霞起初也研究二戰時期的上海猶太難民,後來將猶太難民問題與戰時中國難民問題打通,向世界首次詳盡介紹了以法國神父饒家駒命名的「安全區」誕生的來龍去脈。
饒家駒時任上海國際紅十字會副主席。1937年11月,他在上海南市老城推動設立「難民區」,作為確保無辜百姓日常生活的安全區。研究表明,這一安全區一直維持至1940年6月,至少保全了超過10萬中國人的性命,而廣義上保護了約30萬中國人免於死亡。
「饒家駒安全區」的概念,曾對二戰以後日內瓦第四公約的制定産生積極影響。在相關註釋中曾兩次出現「饒家駒安全區」抗戰時期在上海設立的案例,其主旨是肯定在戰爭中設立保障平民安全的避難區域的重要示範意義。
中外學者認為,二戰東方戰場上國際合作的多种經典案例交融於上海這座城市,無論是「饒家駒安全區」,還是猶太難民聚居區,都讓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在東方戰場熠熠生輝。
上海歷史學者蘇智良最近呼籲,原「饒家駒安全區」地域範圍與上海猶太難民聚居區聯合申報加入世界遺産名錄。他認為,這是二戰期間東方戰場上中外合作開展反法西斯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有必要盡全力留住歷史的真相,讓後人牢記歷史,才能更加珍愛和平。
事實上,在二戰期間,還留下了許多中外並肩合作對抗法西斯侵略者的佳話——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何鳳山為猶太人簽發了大量「生命簽證」;一大批美國、蘇聯空軍飛行員加入援華志願飛行隊伍,許多人甚至為此獻出生命;在諾曼底登陸、攻克柏林等戰場上,都有中國援外力量的身影;在艱苦卓絕的中緬印戰場上,中國遠征軍用生命為世界反法西斯進程爭取了時間和空間。
中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起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條件最艱苦,所付出的犧牲也是最慘重的。中國的抗戰可以追溯到1931的「九一八」事變。14年間,全體中國人是法西斯勢力暴戾血腥侵略行為的直接見證者,更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抗爭。
中國作為二戰的戰勝國之一,不僅通過戰勝侵略者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更向世界彰顯通過國際合作踐行人道主義、保護無辜民眾生命安全的種種可能性。國際人道主義精神不僅為戰爭年代的人們提供溫暖和慰藉,在和平時期,這種寶貴、純粹的正能量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在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局部動蕩依然時有發生的今天,二戰中中國和其他國家通過開展國際合作、踐行人道主義從而形成的經驗和模式,對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變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依然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記者許曉青 周文其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