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員到深圳博物館的改革開放館參觀。(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得益於改革開放,國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發展成就,而深圳是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批經濟特區,其演變過程意義深遠。「國家發展戰略與香港青年機遇」參訪團6月25日到深圳博物館的改革開放館參觀,學習改革開放的歷史。
團員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改革開放成果豐碩,而改革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是一脈相承,因為深港兩地一直來往密切,冀未來大灣區城市繼續協力發展。
參訪團25日下午聽取了深圳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處長盧文彬講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情況,並參觀了深圳博物館的改革開放館。
館內展出許多文件、相片及實物,以歷史再現、互動體驗等手法,讓參觀者了解當年「拓荒」,以及改革開放發端的歷史。
其後,一行人到位於深圳蓮花山公園山頂廣場的鄧小平銅像獻花,並宣讀《深港青年共同青春獻辭》。鄧小平銅像面朝南方,目視着改革開放後蒸蒸日上的深圳特區,眺望着一河之隔的香港。據悉,該像是深圳市政府為了紀念鄧小平對深圳發展作出的貢獻而建,由青銅鑄造,201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曾在此獻花。
香港菁英會主席莊家彬在活動後強調,沒有鄧小平則沒有現時的中國,國家發展在短時間內取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成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他直言,香港過去扮演的角色,造就經濟特區深圳的發展,而未來大灣區將是香港發展的歷史機遇,透過貫通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與深圳等城市共同協力發展,大灣區將不下於其他灣區。
青年民建聯主席顏汶羽表示,改革開放和大灣區有一脈相承的基礎,過去深圳經濟發展模式取得標誌性成功,對大灣區的其餘城市起了示範的作用。他相信,只要大灣區發展沒有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各有專項、各有分工,將産生協同效應。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董趙式浩認為,改革開放不單打開南中國大門,更令中國走向國際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值得所有中國人自豪。當時,香港與深圳已有聯繫,扮演着一個角色。
未來,他認為香港發展的大方向必須融入大灣區發展,港企也應留意這個龐大市場,例如如何配合現時科技基地深圳的發展等,以防香港被邊緣化。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潘彥表示,希望藉着參加參訪團了解內地環境,參觀改革開放館後感到十分震撼,方知道現在內地發展迅速,甚至開始擔心香港將被超越。
她指出,深圳為配合大灣區發展,出台很多措施協助港人融入內地,包括改善港人待遇、高鐵車票問題等,期望香港可與其他城市互相合作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