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理髮店 (圖片來源:文匯報)
上世紀50至80年代,上海理髮店在香港大行其道,因招呼好、服務好,吸引不少人光顧,隨着時代變遷,傳統理髮逐漸式微,上海僑冠理髮公司是香港少數仍屹立不倒的上海理髮店,規模最大,全店共有8位師傅。
走進老闆高德田兩層的理髮店,地下是男賓部,燈光明亮,裝潢簡潔,放着多張上世紀60年代的多功能理髮椅。沿着樓梯往上走,到了閣樓的女賓部,裝潢截然不同,柔和的燈光、墻上貼着柯德莉夏萍的海報、播着懷舊的音樂,還有舊式電發機和捲筒,充滿懷舊的味道。
69歲的高德田,原籍江蘇,1959年14歲時遷到香港,16歲入行,一做便是54年,超過半個世紀,理髮店也開了32年。
「初由江蘇來的時候言語不通,沒有英文的水準,就跟隨父親學習,父親也是從事這個行業。」
上海理髮師傳大多來自江蘇和揚州,他表示,「上海是總稱,就如廣東人,不分廣州人、中山人。」
上海理髮不馬虎 勝廣東理髮
上海理髮店都曾經歷輝煌的時期,早於大概1950年,不少上海師傅南下香港,有些香港的理髮店亦挂上「上海」二字,收費可貴幾毛錢,雖收費較廣東理髮店高,但生意不錯。
高師傅解釋,「(上海理髮店)服務好,做法不同,很細心,剪的款式不同,剃鬍子、面毛很乾凈,本地人比較馬虎。」
男士在理髮店進行全套服務(洗剪吹及剃鬍子),需時約40分鐘,由剪髮、剃鬍子、洗頭,最後沖水吹乾。「慢慢洗,不癢了才沖水,用洗頭水、護發素,基本上要洗三次。」
傳統由男師傅主理
高德田的理髮店設於一棟舊樓地下,樓底高18呎,足以建閣樓,將男賓及女賓部分開,但不是所有上海理髮店都有此設計,一般店舖面積小,只提供男士的服務,或是後面幾張椅供女士使用。
傳統理髮店內,男士要彎下腰,在洗髮盤洗頭,女士就比較舒服,與現時的髮型屋相同,可以躺下來洗。
談及師傅多為男性,他表示,正規的就不會用女師傅替男士剪髮,有的都只是「一間半間」,男性一般不喜歡女師傅幫他剃鬍子。
「人客坐下來,(女師傅)幫他剪,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接受不接受也不知道,好像很尷尬似的,但女賓就沒有所謂,男女師傅都接受。」
剪髮工具留歲月痕跡
上海理髮店所用的工具亦有別於髮型屋,最特別的是傳統的手剪,高師傅指,手剪考驗師傅的功夫,剪的時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則頭髮會卡着,相比電剪,手剪可令顧客的頭髮剪得平均一點。
此外,店內的工具亦甚具歷史,高師傅笑言,「工具用了幾十年,都不知怎麼磨的,不掉到地上就不會壞,最多是不鋒利,不鋒利就磨一下,沒有新的了,有的都是二手。」而他常用的鋼剪就是德國貨,現已停産,「有錢也買不到」。
四代客人 人情味濃
現時客人以老人家為主,百分之九十都是熟客,高師傅指,一向光顧傳統理髮店的人不會去髮型屋理髮,因為不習慣。
「由年輕剪到老,有些二、三十歲就光顧我們,剪了幾十年,有些街坊搬到很遠也來,已習慣了,好像一種感情,與客人熟絡,什麼都聊,像自己人。」
記者採訪當天,剛好遇到一位媽媽陪17歲的女兒來剪髮,原來盧太的家族與高師傅交情甚深。
「由我外婆、媽媽、弟弟、到我的子女,共四代,都是由高師傅剪。」盧太表示,媽媽已73歲,以前住在理髮店對面的北角村,拆遷後搬到九龍,但仍舊相隔一、兩個月就來剪髮,去飲宴前又會來恤一下發。
盧太的女兒小時候由外婆照顧,「媽媽帶她去剪頭髮,當然是去自己光顧那間,曾叫她去髮型屋剪,但她説不習慣被陌生人洗頭。」
聘人難租金貴 成夕陽行業
「傳統的理髮沒有人做了,怎樣吹、怎樣剪、怎樣剃,基本上都沒有,只剩下老師傅。」
傳統行業經常面對沒人「接班」的問題,高師傅稱現在找師傅很難,基本上只有老師傅,大部份超過70歲,店內最大年紀的師傅已80多歲。
問到有沒有人來拜師,高師傅指要追溯至二、三十年前。他慨嘆,由於工作時間長,薪水低,又沒有固定的保障,年輕人都不願入行,「那裏還有年輕的,在香港出生不會做這行,賺幾千塊,送外賣也不止。」
面對租金及成本上升,但光顧的都是老顧客,不能大幅加價,洗剪吹的價格都是80港元,以薄利多銷經營。高師傅坦言,「再加租就沒得做了,就要虧本,最低也要維持到開支,還有自己的工資。」(陳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