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香港學子踏訪東江“飲水思源”

來源: 大公報          發布時間: 2016-11-15

  圖:“飲水思源”歷史追溯團成員在“東江供水紀念廣場”前合照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快看快看,水就這樣泵上來的!”在廣東東莞的東江供水系統展覽館,前來參加飲水思源──2016香港青少年“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追溯團的同學們興致勃勃地站在水泵模型前,了解東江供水系統的運作原理。兩天的參觀行程,讓來自92所學校、400多名香港青少年大開眼界,知道了內地為東江水供港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僅讓他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的認識,也懂得了“飲水思源”的真諦。

  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水荒,四天供水一次,市民生活嚴重受困,苦不堪言。國家為解香港燃眉之急及長遠發展的問題,動用百萬勞工,日夜奮戰,僅用一年時間,將東江水引到香港,解決了香港用水問題及後顧之憂,香港亦因有充沛水源,經濟開始蓬勃發展。老一輩人提起此段歷史,記憶猶新,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段歷史漸漸被年輕一代淡忘塵封。

  飲水思源─2016香港青少年“東江之水越山來”歷史追溯團活動由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支持、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和樂群慈善基金會主辦,於12、13日連續兩天在廣東東莞、河源參觀,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協調部部長沈沖、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青年部副部長楊成偉、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冬平、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同鄉會會長陳聰聰及主辦單位成員出席了在東莞的“東江供水紀念廣場”舉行的開幕式。

  當地為保水質付出代價

  歷史追溯團團長、香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姜玉堆在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半世紀來,國家為保障供水安全,在源頭及流域周邊,實施嚴格保護措施,給當地生産及發展帶來一定影響,這裏的人民為東江供水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次追溯團前來,就是希望香港的青少年親身體會一下香港喝的水哪來,怎麼來。

  姜玉堆強調,所謂“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今日來追溯這段歷史,有着深遠意義。同學們有意識來領略這段歷史,在培養自己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感恩修養方面裨益良多,只要同學們細心去領會,一定能在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方面,得到莫大提升。

  活動期間,追溯團成員走訪了東江供水紀念廣場、東江供水系統展覽館、塘夏提位抽水站、新豐江水庫及發電站、新豐江水庫建設工程展覽館、客家文化廣場、萬綠湖自然風景區等多個地方,並觀看紀錄片,了解東江水供港始末。

  不少同學在參觀之後都表示“大開眼界”。12歲的皇仁書院學生謝永燁是本次追溯團年齡最小的團員,全程他都像是一個好奇寶寶,無論是雄偉的大壩,還是嚴肅的紀錄片,都看得興高采烈。新豐江水庫建設工程展覽館給他留下了最深刻印象,“裏面講到工程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很辛苦才做出來的水壩,一定要記得”。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36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