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香港“十年百名建築展”開幕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7-02-20

  “香港只有房子,沒有建築?”“建築物的價值就看它是否美觀實用?”香港“十年百名建築展”日前在港開幕,100個分別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建築項目進駐展館,引發參觀者反思這連串課題。

  此次展覽於2月17日至3月5日在中環舉行。主辦方以公開徵集方式,匯集過去十年內地與香港在城市化進程中,兩地各50個優秀建築項目,種類包羅萬象,有城市設計、規劃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

  展館的搭建以梯形作為設計主題,用來展示各個建築項目簡介的展板傾斜擺放,看上去就像一排排傳統舊式房屋的屋脊,形成一道獨特的建築景觀。參觀者在展館內游走,會發現自己穿插在學校、飯店、商場、教堂、居民樓等的設計圖像和模型之間,同時可發掘內地與香港的建築設計的異同。

  “建築不只是搭建磚頭水泥,也是搭建知識。”展覽策展人之一、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高岩向記者説,一座建築可説出不同的話題,而建築層面上的可持續性不僅與環境有關,還包括社會和經濟元素。他希望公眾能通過這次展覽了解建築實現的過程和當中包含的智慧、財力、物力,而不光以好不好看、好不好用來評定建築物的價值。

  展場內,展品的排列布局經過精心設計。香港西九文化區“M+展亭”和上海“華鑫展示中心”的展板面對面擺放着,營造出有趣的對比。“它們不約而同將建築物升高,並採用鏡子作為外墻的主要物料,讓人通過建築物看到自己。”另一位策展人、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曾慶豪説。

  據了解,建築項目入選這次展覽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跨行協作,必須體現不同範疇乃至不同地區之間的知識和經驗交流。曾慶豪指出,這次展覽有不少是香港團隊在內地興建的項目,而且有很多團隊的成員來自不同地區。

  提到內地與香港的建築特性,曾慶豪認為,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內地較為靈活,香港則予人嚴謹的感覺,但最重要的是兩地都要放眼於往後的發展。“下一個十年,這展覽會變成怎樣?很值得大家思考。”高岩也表示,香港的建築很規範,留給年輕建築師的空間不多,因此香港需要有更多想象力,去想象未來。

  兩位學者均表示,香港是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國際大都會,這座城市一直在向全球包括內地輸送創意,甚至吸引先進國家的業內人士前來取經。

  這次展出的建築項目,不少是將老建築修復活化的個案:香港聖安德烈生命中心,通過修復和增建,保留歷史建築面貌之餘,也加強實際用途;北京胡同茶社,在老建築的屋檐下加入扁平的“曲廊”,將分散的建築合為一體,凸顯新舊交替。而展覽的舉辦地、興建於1951年的PMQ元創方,曾被評定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經過活化後,成為推動本地創意文化的場所。

  高岩表示,每個地方都要面對如何處理老建築的問題,至於怎樣修復相關建築物則需要準確地拿捏。若修復老建築的目的是要將它活化,就要賦予它新生命,使之繼續發揮社會功能,但若只將它變成一個讓人觀賞的物體,便喪失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他強調,建築界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十分重要,這次展覽正好提供這個平台。(記者 張雅詩)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86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