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
夜校
協調部 朱剛強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業餘進修中心外景。攝影:梁鋒。(圖片來源: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我常去駱克道圖書館,在五樓借了書帶走,或者下到三樓的自修室閱讀。從圖書館出來,途經軒尼詩道等紅綠燈時,抬頭就會看見某業餘進修中心,即俗稱「夜校」的招牌。夜校聽起來感覺很遙遠,仿佛回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人在廠礦的夜校鑽研進修,農民在村裏的夜校掃盲識字,那是一段熱火朝天的建設歲月。
香港也有一段夜校歲月,這是一位醫生朋友告訴我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起飛時期,很多家庭還住在木屋、板屋裡,一些青年早早輟學做工,幫補家用,還有一些從內地來港不久的年輕人為謀生打工,他們中很多人不甘心一輩子做打工仔,放了工就去夜校學習。這位醫生朋友曾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是在內地讀完中學,七十年代末來港的,一邊打工,一邊讀夜校。由於沒法報考香港的大學,就先考了內地大學的醫科,畢業後因內地學歷在香港不被認可,便繼續一邊工作,一邊上夜校自修,後來終於考取了香港的醫生牌照。如今,他已經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專業醫生。
我還認識一位也是曾經夜校畢業的女士,她小時候一家擠迫在簡易的木屋裡,中學畢業後就去打工,做了打字員,但她堅持讀夜校,學英文,進修管理文憑,直到後來一步步成為大企業的高管。她現在已快退休了,但眼神仍是銳利、硬朗、熱情的。聽過的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當年做手錶推銷員的,後來自己開辦了大型鐘錶行;當年游過深圳河來港到製衣廠做工的,後來當了大製衣企業的老闆;當年小學畢業的「豬肉佬」,後來創立了知名的餐飲集團,等等。他們之中許多人都是夜校畢業的,都有各自的逆境上游的故事。
我一直在想,如果説近代以來歐美和日本經濟崛起,背後都有一種有益於經濟發展的倫理精神,比如馬克斯·韋伯強調的視勞動為天職的觀念,對工作的責任感以及自製、節儉等,那麼支撐香港人頑強拼搏、推動香港經濟騰飛的是何種精神呢?直到有一天讀到了李嘉誠先生傳記,談及他當年初入社會時是如何對待工作的。李先生説,他從不把工作當作掙錢糊口,向老闆交交差了事,而是當作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李先生的話,點出了那一代香港人的精神面貌,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和上文提到的那些香港朋友一樣,李先生當年也曾上夜校進修過英文。
記得有人曾説過,作為亞洲「四小龍」的一員,香港並非光輝不再,而是匯聚到了一條大龍身上,這條大龍就是飛速發展的中國。確實,香港企業家當年把工廠、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商業網絡帶進內地,也把他們的精神面貌匯入到國家發展的巨流中,成為當今中國展現給世界的大國形象的一部分。未來隨着中國的進一步強大,香港同胞將繼續與全中國人民一起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榮光,到那時,香港這條曾經的「小龍」必將再次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