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為香港拓新機 港區委員期大灣區“三贏”

來源: 中國新聞社          發布時間: 2018-03-12

  全國兩會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等多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科技創新發展料將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為科創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香港創新及科技局成立於2015年底。次年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年度《施政報告》都將科技創新內容單列成章。

  黃錦輝介紹,創新及科技局成立前,香港的科技創新多為上游推動,即研究機構取得成果後向企業推介;現在,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做出調整,創科局向工業界提供經費,相關企業可主動找研究機構開發科研項目。

  今年2月,港府公布的新一年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港元推動科創産業發展,該數字為2017年預算的五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前校長陳新滋説,預料500億港元不會一次性投到相關産業,而是以基金形式長線投資;成果不會今年就顯現,但符合科創産業需要較長推動周期的特點。

  “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一定是雙向的。”黃錦輝希望,優化深圳河兩岸的科創産業布局,上游主要在南岸,深圳可負責引領中下游産業;香港的科研團隊在深圳科創企業做成果轉化,深圳的青創團隊透過香港的平台“走出去”。

  陳新滋持有相近觀點。今年全國政協大會期間,他以醫藥研究領域為例提交提案,建議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新藥研發聯合實驗室。

  在陳新滋看來,廣東醫藥企業多、臨床資源豐富,香港高校相關基礎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澳門在中醫藥研究方面具優勢。聯合實驗室連通三地研究機構一同工作,未來還擬納入企業,更好地實現成果轉化。他説,大灣區內科技創新發展可實現“三贏”。

  當前,粵港澳科創合作具體事務仍有一定的阻礙。黃錦輝舉例,深圳團隊來港做測試,只能以自由行方式通關。他建議,借鑒兩地車牌經驗來改良工作簽證,滿足條件的工作者持可較快通行過關的工作證件,“這不僅是粵港兩地的事,更需要國家層面去解決”。

  身為中科院院士,陳新滋從香港浸會大學校長一職退休後,來到廣州中山大學藥學院擔任全職教授,從事藥物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科研工作。

  他坦言,目前來內地工作的香港科研人員還不多,但大灣區建設帶動科技産業興起,會讓香港的科學家更有意願參與。內地鼓勵科學家進行成果轉化,長遠看,轉化一旦成功、帶來的收入遠高於普通薪資。

  “科學家要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要看清科技創新的環境,更要看到將來的潛力”,陳新滋説。(記者 楊程晨)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277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