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的記憶鏈

來源: 新華社          發布時間: 2018-06-04

  深水埗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曾以紡織製衣業聞名於外,由此帶動周邊行業發展,形成多條特色街道。記者來到深水埗,從欽州街穿行,一路經過汝州街、基隆街,這裏的樓群保留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影像。

  前港九纖維布匹批發商聯會會長列永同説:“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深水埗是東南亞最大的布料市場,這幾條街曾經遍佈售賣布料的店舖,數量超過1000家。以時尚、潮流著稱的深水埗是新加坡、泰國等地商人趨之若鶩的布料批發地。”

  隨着時代變遷,如今深水埗恐怕很難和“時尚”二字聯繫起來。泛黃的唐樓外壁被時間沖刷得只剩下陳舊,暴露在墻體外部的水管與空調外機交織相錯,白底紅字的招牌被銹跡斑駁得掩蓋了原來的模樣。現在的深水埗不再是製衣業中心,但仍有350家中小企業和批發、零售商。

  穿過深水埗警署,就到了臨時搭建在荔枝角道373號的欽州街小販市場。這裏俗稱“棚仔”,顧名思義,以塑料布互相拼湊,依靠大樹而搭建成屋頂的市場。

  走進“棚仔”,詢問是否有專門售賣日本布料的店,就被指引到了位於“棚仔”中央位置的“信昌布行”。日式和風布,柴犬、貓咪等卡通圖案,青花瓷扎染布等各式各樣産於日本的布料疊放在狹小的空間。

  店主何小姐説:“我主賣日本布,定期會飛往大阪跟布商訂貨,還可以幫客人尋找他們想要的特定布料。”

  列永同説:“以前附近的製衣廠會將剩餘的製衣布料轉售給‘棚仔',‘棚仔'的顧客也大多數是低收入者。”而如今,這裏被稱作“最後的布市場”。

  “2000年後香港布料市場縮小,深水埗也隨之減少了一半左右。”列永同説。

  5年前,由跨界別人士組成的香港服裝發展委員會為鼓勵紡織及製衣業轉型升級,提出將深水埗和長沙灣一帶的成衣製造業整合起來,以打造服裝潮流集散地。如今,深水埗時裝及設計基地這一構想已初步落實。

  “初衷是把深水埗打造成香港的韓國‘東大門',成為時尚和設計基地。”香港服裝發展委員會成員何國鉦在談到重塑深水埗時説道。

  一棟五層高的樓內,分別有布料售賣區、樣品展示區、工作室、配料區、公共空間等,這就是即將建造的位於深水埗通州街的時裝及設計基地。何國鉦説:“建造這樣一個基地可以為本土設計師提供設計、製衣和零售等一條龍的工作空間,集中培育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

  “我的父親是製衣業供應商,小時候會經常跟隨他來深水埗,深水埗有自己的歷史,它只是缺少了包裝,需要時間來尋回。”何國鉦説。

  記者來到距此不遠的美荷樓,它的前身是安置災民的徙置大廈,導演吳宇森小時候也曾居住於此。如今的美荷樓一側已經改造為“美荷樓生活館”,並向公眾免費開放。收音機、縫紉機等展品,還保留着當年的風貌,算一算也不過就是五六十年過去,見證着香港的前世今生。

  美荷樓另一側活化為青年旅舍以吸引各地游客入住。根據政府規劃,今年下半年將推出以時裝為主題的旅遊活動,未來還將在深水埗推出結合歷史文化和多媒體創意的科技旅遊項目。(殷曉媛 閔捷)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886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