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亂的小店舖和廣告牌佔滿了狹窄的香港深水埗北河街。街盡頭,兩間小店臨街而立,一間叫「北河飯店」,另一間叫「北河同行」。兩間店菜色簡單,外表也不起眼,隸屬於同一個老闆——總是身着土灰色上衣和咖色拖鞋,人稱「明哥」的陳灼明。
小店和老闆都看似平凡,但隱藏在簡陋與樸實背後的,是陳灼明不凡的義舉:小店一直在向貧困居民、露宿者和獨居長者贈送免費餐食。
至今,善行已堅持了6年,在各界的幫助下累計送出十幾萬份盒飯。陳灼明也因此於2013年當選香港「十大正能量代表」,又於2014年入選「感動香港十大人物」,成為人們熟知的「香港好人」。
陳灼明是上個世紀80年代來到香港深水埗的。來港後,他一心想「大展宏圖」,憑藉着好手藝很快從飯店幫工做到主廚。後來老闆退休,他便與同伴接手了這家北河飯店。
經營飯店並不容易,對陳灼明來説更是如此。回顧剛做老闆的日子,陳灼明有些苦惱地説:「賺不到錢,因為心太軟。」
深水埗區是香港貧困人口最集中的一個區域。北河飯店物美價廉,吸引了不少基層民眾和露宿者前來吃飯。「心軟」的陳灼明不僅不願意隨物價和店租上漲給飯菜加價,相反,他還會主動給不少露宿者送飯吃。
明明是要賣50港元才有的賺的盒飯,陳灼明卻擔心基層民眾負擔不起,只賣20港元。飯店因為這樣的「經營方針」,一直徘徊在破産邊緣。「想幫人」和「自己也得生存」的矛盾伴隨着他經營飯店的每一天。
2012年尤其艱難,由於飯店員工時薪要從24港元提升至28港元,陳灼明每月多了2萬港元成本,沒有多餘預算的他一下走投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樂善好施的陳灼明彼時也遇到了願意幫助他的人——一個學生團體願意捐出政府派發的一筆資金,向明哥購買盒飯免費送給露宿者。這項善舉不僅令露宿者受惠,也解了小店的燃眉之急。
「我是幸運的,這一筆錢不僅讓我有了重新經營的資本,也讓我決定要加倍回饋社會。」熬過難關,陳灼明的北河飯店不再是只給前去吃飯的露宿者「免單」,而是開始與社區團體及組織一起免費給露宿者、基層民眾和獨居長者送飯。陳灼明還向社會作出承諾,只要餐廳收入夠繳租和發放工資,飯菜就不會加價。
現在,除了北河飯店,陳灼明還運營着一個「北河同行」的慈善組織,專門給有需要者無償送飯。
雖有着一顆行善的心,陳灼明也時常被人誤解。一次給露宿者送飯時,陳灼明看到一位露宿者「一隻腿是斷的,傷口露在外面」。「我走過去,想給他遞一盒飯,沒想到他一揮手就把飯潑到我身上了。」
被潑了一身油水,陳灼明準備離開。不料這個人突然開始滑動輪椅,一邊掄起拐杖想追打他,一邊喊道:「把吃剩的魚頭拿給我們!誰要吃!」陳灼明見狀,無奈地跟別人説:「他可能不喜歡吃魚頭吧。」
之後的三天,陳灼明仍時常去看望那位「要打他」的人,那人也慢慢認識、接受了陳灼明。在腿傷復原後還自願成為義工,加入到派飯服務中。
多年來親手送飯,與各類人接觸,也讓陳灼明愈加溫和寬容。但凡遇到不順,他都能「以柔克剛」,善加解決。有人質疑他「送飯讓露宿者『好吃懶做』」,陳灼明就在空余時間幫露宿者找工作;有人説他「飯菜賣那麼便宜,別人沒法做生意」,陳灼明也一家家地去解釋,説自己只是想幫助基層民眾。
陳灼明説,他想做一個社會的『補鍋匠』,社區裏哪有困難,就去修補哪。他的善舉感染着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少深水埗居民自發地成為北河同行的義工,更多的社會力量也在伴陳灼明「同行」:香港武打演員洪金寶來吃飯,除了飯錢還默默留了1萬港元;著名飲食評論家蔡瀾為陳灼明題寫了「北河同行」四個字做招牌……
現在,北河同行每周有3次公益活動,陳灼明會和義工一起送出850份飯,每年還會派發4萬張免費飯票。在社會力量的幫助下,陳灼明的小店不僅不再面臨經營困難,他自己的善心也終於有了「歸處」。
陳灼明欣慰地説,以前總想賺錢,卻總賺不到錢。現在不用太努力地想怎麼賺錢,反而有很多人來幫助你。這大概就是「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吧。(記者 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