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世界文化遺産——長城

 
來源: 新華網         發布時間: 2014-01-04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概況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裏」。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居庸關長城發布長城資源調查和認定成果: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墻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産43721處。搶救保護這些有代表性的長城遺址已刻不容緩。

  長城修築的歷史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 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産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除了利用原來燕、趙、秦部分 北方長城的基礎之外,還增築擴修了很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婉蜒一萬餘裏」,從 此便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着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槐、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個朝代的長城規模最大,都達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們都不在一個位置上。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説自春秋戰國時期 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


  河北境內明代大理石長城隱在深山鮮為人知,大理石長城的敵樓基本保存完好。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 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墻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佈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這段1.5公里長的大理石長城共有4座敵樓。

  ●長城的城墻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 取了「山險墻」和「劈山墻」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墻,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墻頂寬約四五米。在城墻頂上,內側設宇墻, 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墻,高2米左右,垛口墻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墻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墻,以抵抗萬一登上城墻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墻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説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説,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高高聳立的
長城烽火台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説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佈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台在漢代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墻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長城現狀及保護:受長期以來的地震、洪災、風雨侵蝕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我國長城遺址保護狀況不容樂觀。以明長城為例,人工墻體只有8.2%保存狀況較好,而74.1%保存狀況較差或者差,甚至只剩下地下基礎部分。有大量長城遺址存在坍塌、傾斜等重大險情。目前,長城在保護、研究、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法人違法現象嚴重,個別地方和部門在基本建設、長城資源利用等工作中,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隨意開挖、破壞長城;二是保護意識較為淡薄,部分地方群眾缺乏文物保護知識和意識,在長城上取磚取土、平整道路、種植農作物等現象較為嚴重;三是保護基礎工作相當薄弱,由於長城大多分布於邊緣偏僻地區,地方財政困難,管理能力差,其「四有」基礎工作(即劃定保護範圍,作出標誌説明,建立記錄檔案,設置管理機構或人員)進展緩慢;四是研究水平總體不高,研究力量較為分散,針對長城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特點、保護維修、展示、監測和管理方面的具有重大影響並成為國際遺産保護界廣泛認同的學術成果不多。

  國家文物局表示,在「十二五」期間,要按照險情的輕重緩急程度,組織技術力量分批開展長城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在具有重要價值或已開放參觀的長城段落設置必要的安防、避雷和圍欄等保護設施,建立長城監測預警系統,基本排除大的險情隱患,確保調查認定的長城遺産得到有效保護,使長城保護總體狀況得到較大改善。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5464125957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