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中煥發民族精神榮光
抗戰是中華民族的鳳凰涅槃。抗戰勝利70年來,中華民族在經過抗戰砥礪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上,偉大的民族精神將是激勵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底蘊和靈魂。抗日戰爭留給中華民族的最大遺産,是它以極為深重的民族苦難這種特殊方式磨礪了中華民族在百年積弱中日趨萎靡的精神,使中華民族實現了浴火重生。這種民族精神既是抵禦外侮之魂,也是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實現民族復興之魂!歷史發展到今天,社會上對愛國主義的認識不盡相同,其中也有一些錯誤的理解。有人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的界限趨於模糊,愛國主義不再重要了;在某些人眼裏,抗戰英烈的英雄壯舉成了不合常理的無謂犧牲。然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珍視愛國主義精神,對於尚未完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而言,愛國主義精神更是彌足珍貴。現在,國際上「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中國的和平崛起面臨一系列矛盾問題的困擾。這些都警示我們,追夢之路絕非坦途,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任重道遠!中國夢歸根到底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夢。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啟示就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要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鑄牢愛國主義這個民族精神之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以團結統一為重要內容的偉大民族精神。各民族團結統一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希望所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産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和團結的重要標誌,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定性因素。然而,抗戰勝利70年了,中國尚未實現完全統一。實現民族復興需要團結凝聚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各民族、各階層、各領域的人民群眾,形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匯聚最廣泛的力量,堅持團結統一,有着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思想多樣、利益多元的時代,對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諸多問題,人們有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以縮小貧富差距為由,主張回到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人以西方模式為標準,否定現行政治經濟制度。「左」右之辯和主義之爭的實質,都是試圖影響中國的發展方向。百年追夢的歷史告訴我們,一盤散沙不能成就復興偉業,各行其是實現不了光明願景。當今中國尤其需要團結統一,努力形成社會共識,凝聚中國力量。團結統一的「正能量」,既源於對共同理想的追求,也離不開人民對自身利益的感受與認同。中國夢最大限度地兼容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讓全體人民都能從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中看到自身利益所在,都能在改革開放中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從而結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深化改革才能凝聚力量,攻堅克難才能共創輝煌。只要我們着眼民族復興,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紮實推進各項建設,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就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底色、協和萬邦為國際風範的中華民族精神。銘記歷史是為了維護和平、面向未來。中國人民長期遭受外來侵略欺凌、飽受戰禍之苦,深知和平之可貴。抗日戰爭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啟示之一,就是珍愛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些年來,隨着世界格局、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一些國家對我國發展壯大存在種種誤解和疑慮,「中國威脅論」塵囂甚上。對此,習主席做出了明確而堅定的回應:「國強必霸」的邏輯不適用於中國,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是,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由人們的主觀願望決定的,任何國家都不要指望中國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正在崛起的中國會吞下損害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天下雖平,忘戰必危。無數血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定要時刻警惕和克服「和平積習」,防止陷入歌舞昇平、萎靡懈怠的「太平幻境」。和平需要強大的國家實力來支撐,需要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來守護。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人以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家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的血性與擔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引領者、創造者。同樣,當代中國軍人也要勇敢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給中國政府領導人的電報中寫道:「中國軍隊對貴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讚譽。」這種讚譽和尊敬,是中華民族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贏得的。今天,我們更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勇敢地承擔起伸張正義、反對侵略的歷史責任,繼承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光榮傳統,彰顯百折不撓、勇於創新的民族品格,堅定不移向着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前進。(劉亞洲,國防大學政委、上將)